宝马都喊“动不了了”,华晨破产重组。我们有多少自主品牌?
华晨,一个目前在自主阵营毫无存在感的品牌,曾经是东北第一的自主汽车企业。早在1992,证监会还没成立,公司法还在讨论的时候,就赴美上市,成为“中国第一股”。
现在,2020年广州车展期间,华晨集团破产重组的消息传遍网络。有人黑粉色登上展台,有人崩溃。汽车江湖的热闹与残酷,不禁让人心酸。
165438+10月20日,沈阳中院裁定受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债权人重整申请,这意味着这家汽车企业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此前,华晨集团因65亿元债务违约在网上引发讨论。以前华晨集团基本靠银行信贷续命,这次因为审批不过关,无力偿还债务。换句话说,政府和银行已经对这个黑洞不满了。
华晨汽车集团2020年半年度债券报告显示,集团债务总额为1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资产负债率为71.4%。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为326.77亿元。华晨集团今年半年报显示,集团层面负债总额为523.76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65,438+065,438+00%,明显已失去融资能力。
华晨集团破产了,很多人关心华晨宝马有没有影响,可以放心了。本质上,这两家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华晨集团表示,本次重组仅涉及集团总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以及与宝马、雷诺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也抛开光速的关系,表示我还是我,一个颜色不同的巴伐利亚烟火。
多年来,华晨集团一直呈现“强子弱母”的局面。就算宝马这个摇钱树继续输血,也挡不住自主品牌板块的全员。另外,以前华晨和宝马的分成比例是50:50,现在变成了25:75,直接影响了华晨的营收。
作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华晨早期的运营非常出色。如果你是80后,你一定看过甚至开过后面几辆车。
深受老司机喜爱的金杯客车,在GL8问世之前,就是用户心中的神车。
上面的金杯可能太老了,后面的金杯“新海狮”相信80后更熟悉,完全为当时的华晨打开了局面,长期占据销量第一的位置。巅峰时期,依靠“新海狮”,华晨年营收达到70亿元,利润仅次于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今天,有许多海狮在路上奔跑。
华晨在2003年也出现了濒临破产的危机,随后依靠价格战策略让华晨走出了泥潭。尊驰和接君是那场价格战的主体。虽然产品实力比不上同期合资中级车,但尊驰和接君在当时确实有不错的性价比,尤其是接君,搭载了自主品牌首款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甚至出口了很多车型到德国,推出了接君旅行版,这在自主品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晨依靠接君谋生。
在接君之后,华晨没有畅销车型,但它推出了一款跑车中华酷宝,让许多中国人印象深刻。它是由一家知名设计公司宾西法利纳设计的。虽然销量一般,但能反映出那个年代汽车制造对华晨的一些追求。
现在华晨的三张牌,中华、宋华、金杯,几乎已经完全崩溃,没有实力和对手抗衡。2017年至2019年,华晨中华的销量分别为102300、80000、251000,呈逐年下降趋势,被市场遗忘只是时间问题。据说耗资27亿打造的宋华7上市时非常嚣张。号称标杆的别克GL8,今天的销量都不好意思看了。
华晨汽车很早就出道了,成绩优异。除此之外,合资伙伴宝马继续输血。为什么没有继续成长,成为另一个吉利?让我们卷土重来。
关键人物离职留下“辉煌迷宫”
华晨的早期辉煌是由一位名叫杨蓉的商人创造的。1988,当时没有辉煌。只有一家名为金杯汽车的国企,杨蓉在1991买入金杯汽车40%股份,通过换股扩大至51%,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一些操作成功上市后,杨蓉开始进入汽车领域。他的金融天赋使华晨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渗透到各个行业,打造了一个包括5家上市公司和158家关联公司的帝国,被称为“华晨迷宫”。
2001辽宁官场巨变,杨蓉赖以生存的政府资源一夜之间变得空虚。他没有耐心重新梳理政商关系,打算将华晨的投资战略逐步转移到浙江,但辽宁省政府显然不会放过华晨,最后杨蓉被开除。把杨蓉踢走后,华晨也被削弱了,留下了一个无人能解的迷宫,销量也明显下降。到2005年底,华晨高层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换了四次。
忽视自主研发,产品力跟不上时代。
杨蓉离开后,华晨陷入混乱,账上只剩下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欠供应商的1亿元。这时,另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那就是2006年上任的华晨控股董事长、原大连市副市长祁玉民。他先从银行贷了7亿,然后策划中级车价格战,把尊驰降价4万,同时新车型接君提前7个月下线,价格在654.38+万元以下。这一系列动作立竿见影,销量一路攀升,将华晨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但祁玉民一直忽视自主技术的研发。他曾经说过,“我梦想有一个产品。它的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外形和内外饰都是意大利制造,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三种资源一旦整合,是不是好车?”这种简单的造车思维,导致华晨汽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正面的R&D体系,一味的让宝马“送人”过时的技术。宝马给了华晨一双翅膀,但终究没有学会飞翔。
核心团队离开,宝马光环下的华晨日渐黯淡。
动荡时期,华晨技术团队很多核心成员离职,比如华晨金杯负责R&D的赵福全去了吉利,负责销售的柏杨去了奇瑞,副总裁刘志刚带着大批员工去了比亚迪等等。这些人员的流失让华晨长期处于状态,这与后续产品表现不佳有直接关系。
此外,华晨宝马是沈阳纳税大户,创造了近2万个就业岗位,在东北地区仅次于一汽大众。同时,辽宁省有近100家宝马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所以辽宁政府势必会全力支持宝马。无论如何,辽宁不能输给宝马,导致华晨在与宝马的对话中处于弱势。当然是后者。
写在最后
华晨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领先的全资国有企业,关联企业超过100家,总资产超过300亿,到连年亏损,最后破产重组的历程。作为纳税人,相信大家都很痛心。这个庞然大物崩溃了。破产后,银行的所有贷款基本都是坏账。后来怎么重组他们?谁会接受这个提议?大量员工将何去何从?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体制,催生了一批躺着赚钱却不顾自身发展的自主汽车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随着洋品牌股权比例的增加,其内衣迟早会暴露。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有多少像华晨这样的自主品牌?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