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的历史和功能
蓝草在中国广泛种植,北方南方都有。贵州湿润的气候适合蓝色的生长。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贵州通志——陆生志》中记载:“永宁府中,靛山在木易司(今镇宁),水由山转山。其中蓝色可以种植,蓝色可以靛蓝,靛蓝可以长期种植。群山之中,数百年的枯叶腐烂,刀耕火种,泥土依旧温热。这说明当时贵州流行植蓝,有固定的种植规律。到了清代,贵州地方志对蓝色的记载更多了。”《桂阳府志》说:“黄平有许多田地,山涧里种着许多靛蓝植物。“在小农经济时代,靛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至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种植靛蓝的习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小块蓝地和几个染缸,有些地区还有专门生产靛蓝的靛蓝农民。
蓝草的染色一开始应该是搓染——用织物搓蓝草的叶子,将蓝草的叶子碾碎,用汁液浸泡织物,然后晾干,使其转化为靛蓝。后来人们把布浸泡在蓝草叶发酵后的清液中,这就是鲜叶发酵浸染法。因为兰草的叶子大多在夏秋两季成熟,鲜叶的染色也仅限于这个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蓝草的种植更加普遍,蓝染作坊也大量出现。在染蓝车间,原来用鲜叶浸染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试一试,因为浸染不及时,染池中的染液会自行发酵氧化,变成泥蓝色沉淀而被丢弃。后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用酒糟发酵,沉淀的蓝泥随时可以还原染色,再也不用抢季节赶时间浸染了。所以蓝叶收割后,先做成泥状靛蓝,待染时再发酵。它们一年四季都可以染色。虽然明清时期靛蓝染色已经非常普遍,但古代的搓染、浸染等直接染色方法依然存在。《群芳谱》记载:至于秋月,煮染时只有一点小蓝。“每担水,细切叶茎,入锅煮数百次,去渣盛汁于坛,每次蓝熟停,生蓝停,瓦锅挑叶,手捏三沙蓝。染工要在生熟蓝汁中考虑。”可见,靛蓝染色虽然牢固,但工艺复杂,直接浸染法仍有一定的应用场合。
蓝的品种很多,郑樵的同治称为蓼蓝、大花蕙兰和槐花蓝三种蓝。宋《天工开物》中提到了五种蓝:茶蓝、马来蓝、蓼蓝、乌蓝、苋菜蓝。现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蓼科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长椭圆形,干燥后呈蓝色。经过长时间的栽培,叶子被用于药。但据唐宋时的石柯说,只能染成蓝色,不能染成靛蓝色。唐《新本草》写道:“蓼蓝为靛蓝所难容,惟为碧色所难容。”宋代《本草纲目》中写道:“虽是蓝色,但可染青,不可靛。”直到明代才有用它做靛蓝的记载。十字花科菘蓝,又名茶蓝。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粉绿色,叶卵圆形或倒卵形,根称为“菘蓝”,叶称为“菘蓝”,均入药。菘蓝做靛蓝很久了。唐朝新修订的《本草》记载:“菘蓝可制青黛。”豆科木蓝属,又名槐花,为灌木,用于疏肝泻火,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草五蓝》中写道:“木蓝有长茎,如决明...这与其他蓝色不同,但靛蓝是个好东西。”野马追,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生叶,干燥时深绿色,椭圆形,故名靛蓝,染成蓝色。《四人月令》中提到“六月可种冬蓝。冬蓝,大蓝,八月染。”《天宫吴凯》中明确指出,马兰也可以是靛蓝。目前贵州用于制作靛蓝的蓝草有四种,即聚伞花序蓼、木蓝、木蓝、菘蓝,其中以聚伞花序蓼、木蓝、木蓝居多。菘蓝较少。
用靛蓝染色的衣物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洗后更加鲜艳。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对因扎草、虫咬引起的皮肤疼痛等皮肤病能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从文献上看,早在秦汉时期,在神农草药中,蓝色就被列为上品。“其味苦寒,能治百毒,杀虫,注射鬼,蛰毒。服久了不白,又轻又健康。”后来历代编纂的许多本草医学书籍都有记载。唐代陈藏琦《本草笔记》说:蓝“敷热疮,解诸毒,我敷小儿热疮肿”。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五种蓝,性硬寒无毒”,“止血杀虫,治噎膈”。在贵州三都,一般用菘蓝来制青黛,菘蓝就是菘蓝,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其他靛蓝,如聚伞花序蓼和蓝靛果,经常外用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染料对皮肤的危害,无毒环保的染料开始流行,靛蓝因其独特的保健功效而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