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城历史简介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立汀州,国政初设新罗老城。长汀县隶属郭,县治在九龙水源地长汀村(即今上杭县北7.5公里九州乡)。唐上元元年(760)左右,汀州治迁至国东大丘头(今长汀县北郊),长汀县迁至距周治1公里的,仍属郭。唐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坚将州府迁至白石村(今长汀市),并“筑卧龙杨珊土城,西北负山,东临汀江,南临卧龙山麓”,范围不大。随州县令迁离州知府约200步(今长汀市,宋代称义津乡),仍属郭。州治山背水,阳开。此后,范围逐渐扩大。唐朝初年(859年),刺史刘启修建179座瞭望塔,建分城池,修建并扩建了陈建所迁的屏障,称为“雄镇”。

宋志平三年(1066),郡守刘军大举扩张周城。建成的土城长5英里,254级台阶,墙基宽3英尺,厚1英尺,高1英尺。开凿护城河,将西溪的水向东分流,州城向东扩展至朝天门,南至广楚门,西至西城门,北至卧龙山晋(见图《宋元土城》)。长汀县仍附属于城外(即护城河以南)。

明嘉靖四十年(1561),知府杨世芳、长汀县令王淼,土筑为县城,总长619尺,2180余平方米。汀州府形成两堵墙,内环为汀州府墙,外环为长汀县墙(见图《明清古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县令沈应奎提议拆除府墙,合并州县。明朝崇祯九年(1636),城墙建成670尺,同年十月完工。政府的围墙都拆了,州县统一了。此时的城墙以汀江为界,东西南北,环绕卧龙山。现在长汀人管它叫城市。

从宋代到清初,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和手工业者到来,作坊和店铺逐年增多,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于是城市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城外(即水东城外的大片区域)。清代中后期,城外形成了营北街、桥下八街等众多街巷。至此,汀州城已基本成型,成为闽西最大的城市。

汀州古城墙,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汀州镇,依山傍水,形似“观音垂珠”。它从卧龙山山顶金沙寺两翼顺山而下,将半个卧龙山围入城内,形成了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汀州古城独特风貌,犹如挂在观音菩萨脖子上的佛珠,故有“观音挂珠”之誉。

汀州古城墙是汀州古城的外包装。包括汀州城隍庙、文庙、天后宫等古建筑,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故居,中央苏区红军医院福音医院,红四方面军入闽时的指挥部云香阁,政治部所在地庚欣别墅,明清古街,古民居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