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历史简介

京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

京剧(又称京剧),在北京原名北平,民国时曾叫评剧,是中国的剧种之一。分布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剧于19世纪中期在北京形成,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和弋阳腔的优点。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南方四个徽剧团相继入京,分别是三清剧团、四喜剧团、春班剧团、春台剧团(合称徽州四大剧团),史称“徽剧进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清,主要唱黄儿调。因其曲调丰富,曲目繁多,逐渐压过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京剧的文化特征

京剧表演的四大艺术技巧: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的四大基本功。唱是指唱腔,念是指音乐性的吟诵,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歌”,是歌舞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做是指舞蹈的肢体动作、打斗和翻滚技巧,相互结合形成“舞”,是歌舞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培养,虽然有的演员唱功好(唱到老),有的以做工作为主(花旦),有的以武术为主(吴京)。但每个演员都必须具备四项基本功:唱、读、做、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的表达和刻画剧中的各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