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历史故事
在小沱镇后内村(原名侯莉,又名龙兴井),有一座名为正顺宫的寺庙,朝东朝西。
由后楼鱼塘、戏台、正厅、纪念室组成,面积720㎡。其中,正殿占地100㎡,宽三室,深三室,为单檐、倚山屋顶。宫里除了拜正顺王,还拜妈祖,讲海公。宫内外有一尊檀木雕刻的正顺王付正坐像,高1.48米,配有四肢。它像现代机器人一样灵活。雕像,穿着龙袍,戴着国王的帽子,令人敬畏。前驾坐在内厅正中,副驾坐在外厅的专用轿子里。正顺宫历代都有修缮,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考。可以查到的是,清宣彤耿旭年间和民国三十年间有过两次修缮,最后一次是在1992按原貌修复的。2004年,后楼建成,谢枋得纪念室开放,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10日,惠安县人民政府批准正顺宫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正顺王不是虚幻的神,而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就是上面提到的谢枋得。据《宋史传》记载,谢枋得(1226—1289)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者、学者和著名诗人。字君之,本名叠山,原籍新洲贵溪,家住江西省宜阳县市新郑乡儒林。谢枋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鄙视有权有势的人,厌恶邪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谱写了壮丽的爱国诗篇。同时,他也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诗歌豪迈独特。“为人宽厚,读书的每一个五行都不会忘记。我直言不讳。古今我与人谈治国理政,必达几分,跳而上进心,以忠义为己任。”其叔谢慧明与袁作战而死,其父本该因身居高位而被冤枉致死。他受母亲桂的教育,从小启蒙。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进士。第二年,我重新考了讲师,经济学专业。与此同时,应进行征讨,组织民兵抵抗袁。同年担任考官,直言不讳。因得罪贾思道而被训斥,被贤春赦免三年(1267)。德佑元年(1275),在江东被判刑,发函江西,使其知忻州。元兵侵境,兵败城破,藏于建宁唐山,后居建阳卖卜教书。宋卒,居福建。元朝多次要求官职,但坚持辞职。福建北上大都(今北京)参政,绝食死于大都本钟寺(今北京法源寺)。主人的私事节。有《千家诗》《叠山集》一首。代表作《十年无梦归,独立清风事业;世孤山雨休,几生可得梅花。“武夷山钟”是2007年高考福建卷诗词的一道鉴赏题,在百度里连这个词都能搜到76页。
那么,这么著名的历史名人,怎么会和海一角的后内村联系在一起,成为我老婆崇拜了几百年的正顺王呢?这得从我妻子李雄说起。
据说在南宋末年,一个名叫李雄的英雄出现在后方。他曾经是文天祥反元军队的将军,与谢枋得是好朋友。文天祥殉难后,回到惠安,在家乡组建船队,继续从事反袁斗争。他多次去金门岛,打算把金门岛作为反元斗争的根据地。当时政府称之为“金门贼”。小沱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三家喂一元兵”、“以放火烧三山之名杀元兵”的民间故事。由此可见,在家乡组织乡民抗袁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由此产生了后世乡民景仰和视其为忠君的两种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殉难后,黎雄谦回到惠安,把弄得像家人一样,以此纪念这位挚友,并以矢志抗元、不做官、殉国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家乡继续与袁作斗争。李雄死后,他的后代一直在家里崇拜谢枋得。明嘉靖年间,为了唤起村民的抗日斗志,谢枋得被封为村主、臣服之王。这个问题笔者后面会提到。
第二种说法是:抗元失败后,回到家乡,继续在沿海组织抗元斗争。谢枋得在建阳和武夷山之间流动。其间,我从建阳来到后内寻找挚友,而此时正好在金门岛组织训练舰队,准备抗元。谢枋得找不到李雄,也没有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而是在小左景峰一带设卜,卖卜为生。他还为村民的婚丧嫁娶占了吉日,从不收占卜师的钱,只收粮食和草鞋。收粮是为了维持一日三餐,拿草鞋是为了行走方便,也是为了兑现心中“南方无鞋”的承诺。被妻子说服,据说这些敏感的占卜就是正顺宫签诗的前身。后来,村民们聘请他在李文辉大厦教书,培训学生几个月。当即将离开后内村的时候,他不能熊,他悄悄地告诉一个最信任的村民他的真实身份和他此行的目的,并离开后内村。后来,当李雄从金门岛回来时,村民告诉李雄,爱国者谢枋得在他到达后没有找到李雄,这个故事就在村里传开了。不久后,李雄听说谢枋得被政府强行押送到北京绝食而死。为了纪念这位挚友,李雄在家里画了谢枋得作为纪念。李雄死后,他的后代一直在家里崇拜谢枋得。不清楚谢枋得在闽中生活多年后是否真的来到了内村。
那么作为爱国者、学者、著名诗人的谢枋得是如何成为正顺王,坐拥正顺宫,成为大后方之主的呢?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四处入侵,盗贼横行。当时有李、陈等十余个姓氏的村民,在嘉靖二十八年合力建设了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