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发展史。

经过陶瓷工作者的仔细研究和出土器物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以瓷土为原料,烧制出灰胎质、表面无釉、温度较低的所谓灰陶。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瓷土中掺入一定量的长石、石英石等配料,烧制出一种胚白、质地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硬度而言,它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因为表面没有釉,所以被称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期,一种蓝釉瓷器被广泛使用。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结构牢固,耐高温,硬度高,敲击时能发出铿锵声;特别是器物表面涂有一层蓝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与普通陶器差别很大,但与瓷器相当一致。通过化学分析,其胎质、釉色、烧成温度、吸水率、物理性能都表明其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器而非陶器。所以这种青瓷器是中国最早的青瓷。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绿泥的提炼都比较粗糙,没有过滤、淘洗、揉搓、陈化等细致的工艺。而且轮胎材料可塑性小,形状单调;同时,胞料中还存在很多杂质,胎体多裂纹,釉色不稳定等。与后来成熟的瓷器相比,具有明显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面施釉上较原始青瓷有了很大进步,但与成熟青瓷相比仍有一些差异。

经历了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1800年前的东汉出现了青瓷。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中州路、河南洛阳邵沟、河北安平陆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甲子、江苏高邮邵家沟等东汉晚期墓葬中均有瓷器制品发现,尤以江西、浙江为甚。其中有东汉七年(164)墓出土的四件系列亚麻纹青瓷壶,平四年(175)墓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连环壶、井、福明炉、鬼炉,平五年(176)墓出土的青瓷壶, 而这些有明确年代的青瓷器的发现,让我们确信了中国瓷器的发明不会晚于汉末,而且不仅基于大量的考古资料,将其定为东汉晚期也更加准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东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西部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等地分别建立瓷窑,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越窑发展最快,窑址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地区饱受战乱之苦,经济萧条,手工业极度衰落。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制瓷技术一直是南方独有的。439年,北魏吴泰统一中国北方,450 ~ 451入侵宋朝失败,从而确立了南北割据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帮助依附性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农业恢复发展,从而使手工业复兴成为可能。

从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很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在北齐。早期白瓷,胎料细而白,明显经过冲刷,但不上釉;釉色乳白色,釉层薄润;釉厚为青色,表面一般为蓝色。白瓷的出现,为瓷器行业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白瓷有阴影、青花、釉下红、斗彩、五彩、粉彩等等。因此,白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新的里程碑。

黑瓷起源于南方。东晋以后,北方烧制黑瓷。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圆筒,表明北齐时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1975年,河北省赞皇县东魏李熙宗墓中发现一件黑釉瓷器。虽然瓷器的形状不明,但釉面黑亮,瓷胎又硬又薄,制作规整。这件黑瓷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罐早十二年。可以推断东魏北朝就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瓷器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唐宋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在北朝的基础上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浓厚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政治上的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烧制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银如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烧制白瓷的有河北临城的邢窑、曲阳窑,山西的珙县窑、鹤壁窑、登封窑、佳县窑、荥阳窑、安阳窑、浑源窑,陕西的平定窑、耀州窑和安徽的肖窑。其中,姚兴白瓷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通用”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瓷工业的特点。虽然的确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和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但其实北方窑也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门烧黑瓷、花瓷的瓷窑。北方窑中,很多窑烧瓷历史较短,所以敢于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排斥蓝、白、黄、黑、绿、花。轮胎可以用两种颜色重叠画出来,形成一种质感,不显单薄飘逸,反而比较丰富。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南方唐代墓葬中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但没有发现白瓷窑址,但这是白瓷在向保守的青瓷进攻的标志。

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大部分窑址仍在燃烧,其中最大的有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系的黄宝珍窑和裕华宫窑。曲阳建祠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包括碗、盘、灯、碟、盒、罐、瓶、枕等。每件器物都有多种风格,如碗有八种风格,可见当时制作发达。但正是由于民族分裂割据的局面,各地瓷窑之间无法相互借鉴、模仿甚至在市场上竞争,这种进步和发展是有限的。北宋瓷器业的新发展和新繁荣还有待统一。

宋代是中国瓷业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制和窑制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制瓷工匠相互借鉴、不断创新的结果。在制瓷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东汉初年浙江就出现了瓷器,很快在长江下游流传开来,并逐渐传播到长江中上游,以及福建、广东等地。6世纪初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中国自己烧制的瓷器。从此,中国的瓷业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器产品的特点是:

一是形态细腻,胎色呈灰色,胎颗粒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细孔,孔隙率小,轮胎黑点少。

二、瓷胎材料的化学成分为:氧化铁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很低;二氧化硅含量比北方高。

三、釉层青绿,有的略显暗黄,有羊木光。

第四,瓷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一般在1200℃左右,即使达不到这个温度也会出现过烧。

北方瓷器产品的特点是:

一是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较厚,胎色浅灰色,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率大。

二是轮胎材料化学成分接近劣质粘土材料,氧化铝含量较高,一般在26%以上,最高达到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含量普遍低于南方,所以轮胎颜色比南方深。

三是釉层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黄。

第四,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如河北景县冯墓出土的青瓷,烧成温度1200℃仍是生的。

景德镇青瓷窑属于南方瓷系。青花瓷,又名迎青,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花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有蓝,故称青花瓷。青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器中莫来石晶体的发育都达到了现代硬质瓷器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制水平。特别是采用盖烧的方法后,产量翻了一番,对东南沿海地区影响很大。宋代至元代,青瓷兴盛,形成了著名的青瓷窑系。

景德镇烧制青瓷的窑址有湖田、胡翔、盛美亭、石楠街、黄泥头和刘家湾。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湖北武昌金口窑都烧青瓷。同样属于这一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胡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万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

上述瓷窑制度的形成,当然是唐代瓷业布局和发展趋势的逻辑发展。另一方面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器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和一些工艺特征上可以追溯到唐代,但与唐瓷有很大不同。他们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把唐瓷甩在了身后,也使邢窑、越窑等一代名窑湮没无闻,成为历史文物。

宋代制瓷技术在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如晚霞般璀璨,变化如流窑变色釉;汝窑汁滑如脂;景德镇青瓷,色为玉;龙泉青瓷翠绿晶莹,梅青是青瓷釉色的极致之美。葛窑上也是满地断线,故意做的有瑕疵有瑕疵。黑瓷除了黑似乎无能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毛、斑鸠斑、玳瑁等结晶釉和不透明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彩黑花器是另一种境界,它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彩器的出现提供了范例。定瓷图案的工整严谨的印刷,瑶瓷雕花的凌厉别致,是只有唐五代,知道兴窑白瓷和越窑千绿密彩,冰如玉,看不到,知道,想象不到的新仪态。

辽朝是公元10世纪初中国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金朝末年称为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游牧于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设宋末郡,契丹首领任总督。唐朝后期,契丹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唐朝末年,契丹族首领卢野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及其周边各部,在五代之后的梁二年(916)建立了辽朝,之后与五代、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从畜牧、渔猎生产向农牧生产的转变,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变,手工业也有了发展。在手工业中,制瓷业是重要的一部分。

辽代瓷窑有七座,分布如下:上京地区有林动辽上京窑、林动南山窑、林动白音格勒窑;仲景地区有赤峰缸瓦窑;在东京,辽阳有官窑(岗岗);南京有北京的龙泉窑;西京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烧的物件是黑釉鸡腿坛。由此看来,契丹人建国前主要从事游牧和养猪捕鱼,制瓷业没有基础。辽瓷业的成就主要是北方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罐(又称鸡冠罐)和鸡腿瓶的造型闻名于世,为收藏家所珍爱。辽瓷与华北白瓷体系中的其他民窑相似,只是一些器物有特殊的形状。

金朝是公元12世纪初,女真族在东北和华北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中关于金代陶瓷的记载较少,实物资料较少,过去没有人对金代陶瓷进行过系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并没有说“金瓷”。即使人们看到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当成宋元的东西。

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近30年来,金朝金兵每次南下犯罪,都以掠夺人口、财富、土地为主要目标。如今的河北、河南两省是北宋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陶瓷手工业高度发达,但长期的战乱对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近二十年间,金代中原的陶瓷生产基本处于荒芜状态,可能是由于战乱的破坏和窑工的南迁,在金世宗完颜雍“五年即位后南北修”。他在位近30年间,据《晋世宗纪》记载,“群臣坚守岗位,上下相安无事,衣食无忧,粮仓绰绰有余...所谓‘小尧舜’。”金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然刺激陶瓷的生产。目前已发现有断代日期的金代瓷器和墓用瓷器。有大定二年磁州窑白釉黑花虎形枕(1162),佛光普渡金奎大白釉黑字罐(1210),金奎大耀州窑青瓷件(1210)。而金大鼎之前的产品很少被发现。显然是大年三十中原陶瓷业恢复发展的反映。

但在南方,恰恰相反,南宋建立了一个水乡一隅,交通发达。南宋时期,为了充实财力,把发展海外贸易作为国策,瓷业发展起来。

陶瓷是中国特有的商品,海外市场广阔。中国瓷器的出口一般是这样的: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节和元首的赏赐和馈赠出口;二是通过贸易由陆路和海路运送;第三,外商来华采购、订购、定制等直接经营方式,销往国外。

自隋唐以来,中国的瓷器一直出口到国外。当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长沙窑的瓷器,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被运往亚非各个地区。东至朝鲜和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西亚和西北亚的伊朗和伊拉克,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广阔的地域里,有隋唐瓷器的足迹。

除了从新疆到波斯,从波斯到叙利亚,到地中海国家的商埠(如腓尼基、巴尔斯丹等)的“丝绸之路”。),唐代瓷器的出口路线也是通过胶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海运到国外。只是隋唐时期瓷器的外销,主要是作为礼品制作赠送给外国皇室。通过贸易渠道出口大概始于唐末,尤其是五代时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浙江吉州窑、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德化、同安窑的产品。还有广东胡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制作的瓷器。随着景德镇青瓷、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国外,北方形成的新技术由窑工南迁带来,南方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发展,形成了元代瓷器工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90多年。由于当时蒙古人落后的生产方式,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度倒退。但元初提倡农业,修订《农桑纲目》,主张推广植棉。桑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商。元政府(蟹政府)更重视有一定技能的工匠。除了其他一切贫苦臣民,官匠兔的身份可以世袭,客观上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府(蟹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袁与西域和阿拉伯国家早有贸易往来。国家统一后,泉州等市级航运公司相继成立。元朝二十一年(1284)以后,政府想把海外贸易变成官方业务。政府(政府)准备船只,提供资金,招人操作,官员拿十分之七的收入,操作者拿十分之三。禁止私下交易,但根本禁止不了。因此,在元代,政府和私人企业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对外贸商品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各种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凯尔·波罗在游记中说“元瓷销往世界各地”,可见其出口之广。据王大元《元代海岛简介》一书记载,中国瓷器出口目的地包括支那、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坦、菲律宾群岛、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布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瓷器生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它改变了元朝对手产业工人采用的奴隶制度。明洪武规定“工匠皆二等:‘移’,三年一战,但三月,皆归故里;岳‘住而坐’,每月服十日”(王《明史稿》卷五十四)。“一个住坐的工匠,一个月工作十天,不上班的,一个月亏六元,所以叫亏班”(《明史》卷七十八)。这种“移”和“活坐”的封建超经济剥削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晚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与元朝的奴隶制度相比,轮班工匠除了在官业服务三个月外,三四年内可以自由经营手工业,而常驻工匠只要每月能缴纳六元罚款,也可以从事自己的生意,这无疑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明初社会相对稳定。洪武、永乐年间,除原有城市继续发展外,南北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太祖朱迪迁都南京后,疏浚了汇通河,修了一段从集宁到临清的运河,使海底交通畅通,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繁荣起来。这个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竞争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到16世纪,明朝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当时一些重要的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制瓷等,进入了作坊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明代瓷器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到了明代,宋元时期的磁州、龙泉等大窑仍烧制日用瓷,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也不同程度地生产粗、细陶瓷。其中,山西的法华瓷、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瓷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名法华,是明代中期以后盛行于山西南部的一种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和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和玻璃器一模一样,釉的配方也基本和玻璃器一样,只是熔剂不同:硫玻璃用铅做熔剂,而法华用的熔剂是硝酸牙。《南窑笔记》说:“法兰,法退...本朝陶司马驻昌南,云自山东刘力窑。它是用绿色轮胎着色,然后在窑中烧制而成的。以石粉、铜花、牙硝为发推,加青料为发兰。”这里的发兰和发推大概指的是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在古代,何华是一个词。为什么要在颜色上加一个法语字符,最早是什么时候记录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在绘画中运用竖粉技术,在陶瓷胎表面用特制的筒状泥袋勾勒出浮雕线条的轮廓,再用黄、绿、紫三色釉料填底和花纹颜色,然后入窑烧制”(高寿天:山西玻璃,文物1962,4号、5号)。山西制造的法华瓷一般是小花瓶、香炉和动物。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瓷,但与山西法华瓷不同。首先,景德镇用的是瓷胎,山西法华用的是陶瓷胎,所以烧制温度不一样。景德镇的文物包括装饰有花鸟和人物的瓶、罐和碗。在器物的底色上,彩色玻璃一般以黄绿为主,但法华以紫色或孔雀石绿为主,饰以黄、白、孔雀兰图案,能更好地突出艺术效果。

清朝前中期,整个社会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时期。清初,由于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土地被重新分配。清政府(蟹政府)为了有利于其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兴修水利,暂免部分赋税,对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工匠”的枷锁等。在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努力下,清初的瓷器生产在明朝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从小刻苦学习中国文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医学、艺术都很感兴趣,当时从西方引进的珐琅彩绘瓷胎对粉彩瓷的创作有直接影响。雍正在位十三年,对瓷器也十分喜爱,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乾隆对各种艺术的兴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的君主身份使他能够垄断全国最好的工匠和他们制作的艺术珍品。这些因素对瓷器生产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清朝初期,中国瓷器的出口主要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进行。清朝初期,中国瓷器的出口主要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进行。清朝皇帝虽然也向各国使节赠送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使用500石以上的船只对外贸易。随之而来的是瓷器的大规模出口。当时美洲、非洲、澳洲的国家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亚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出口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畅销欧洲市场。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清廷许可,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于18世纪初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一些国家的船只获得了直达广州的航行许可,中国瓷器直接运往欧洲。有些人还与清廷官员和商人签订瓷器贸易协议。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出口。与此同时,在一些欧洲城市,仅在伦敦就有52家专门销售中国瓷器的公司。

康熙、雍正、乾隆是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瓷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进入制瓷的黄金时代。明代现存的所有工艺和品种,大都是在这个时候改进或创新的。比如康熙青花,颜色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康熙五彩因釉上蓝黑两色的发明而比明代更丰富,因烧制温度更高而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战斗颜色的种类增加了;雍正青釉单色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的阶段;黄、蓝、绿、范宏等彩釉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明中叶衰落的铜红釉和釉下红,在康熙、雍正时期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同时创造了许多新的色釉和品种,如粉彩、珐琅、釉下三彩、墨色、暗金釉、天青釉、珊瑚红、松青釉、以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在乾隆时期,发展了许多特殊的制瓷工艺。当时的仿古,仿其他工艺,仿外国瓷器产品,都是极其讲究的。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珐琅的杰出成就,与当时白瓷胎、釉的高精细分不开。当时白瓷胎中高岭土的含量比明代高,而釉中CaO的含量进一步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达到了现代硬质瓷的要求。此外,窑具和窑炉的改革,烧制和气氛控制技术也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制瓷技术在清代达到成熟。清代高档白瓷无论是外观还是物理机械性能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内的瓷业逐渐衰落。20世纪上半叶,瓷器业衰落得更厉害。50年代后,瓷都景德镇开始觉醒,一些名窑在中断一段时间后获得新生。中国的瓷器行业再次全面开花。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超越健康、和谐、干燥的黄金时代,让古老的瓷都重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