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丝绸的历史发展
林爽丝绸生产历史悠久。根据对林爽前山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品的测定,林爽的丝绸生产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湖州属东吴,古称“武陵金淑”。南朝宋时,丝帛已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拳头商品,大量丝帛经广州等地出口到林逸(越南)、闽南(柬埔寨)、天竺(印度)、狮国(斯里兰卡)等南海十多个国家。梁武帝、林爽的丝绸生产相当发达。据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纲要》记载,“商盛于梁”,中国与南海各国有贸易往来。“大部分进口商品是象牙、犀牛角、珍珠、琉璃、古董器皿、香料等。,而且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丝绸和丝绵。”到了唐朝,丝织品进入了全盛时期。由于它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斜纹纺织品来衬托图案,花形若隐若现,引人入胜。著名诗人白居易曾高度评价它,说“文章不同藏,花不定。”自唐代以来,林爽丝绸一直被列为贡品,并出口到日本和其他国家。到了元代,生产也很繁荣。当时有“普光桥东十丝村,每日清晨入市,肩膊摩肩”。丝绸染色的肥皂作坊集中在武庚桥附近。皂丝漂洗,桥下清水染黑,故名“墨波”。从那时起,林爽被昵称为“莫郎”。到了明朝,朝廷专门用双林“倪灵”来演这本书。据《林爽镇志》记载:“镇上的丝绸,最好是东庄倪家织的,名叫倪灵。盖面有二龙,倪姓织天珠明,其姓不如。”在明朝嘉靖年间,林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数千种丝绸特产的大镇。清乾隆中期,镇上有黄鸿昌等20余家丝场,以及一些初具规模的丝绸作坊。到了近代,林爽丝绸从1919到1921达到顶峰。当时有2000多台手拉织机,年产量240多万米。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丝绸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日渐衰落,解放前夕已经奄奄一息。
林爽地处杭嘉湖水网,历来盛产蚕桑,缫丝业相当发达。蚕丝采用纯桑蚕丝制品,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史上,丝绸是由林爽地区的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以前我们镇上的女工都是以织绸为头等大事,很多都学了,很有成就。机鸣啼鸣,夜不尽,古风可新。”丝绸由脚踏拉丝机织成后,由专门的皂液店染色。近代林爽镇去了“多黑坊(染包头丝)、焦芳(染五色框丝)。”这些手工作坊的染匠都是这个镇的。印染业相当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