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有什么历史?拜托,各位,3Q
历史沿革晋中市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以后,属太原郡、太原府管辖。晋中地区建于1949,称榆次地区,1958改称晋中地区。1970变更为晋中地区。1999年,地级晋中市成立。榆次区,晋中区,晋中区设榆次区1949,专治榆次县。辖榆次、平定、蔚县、寿阳、祁县、太谷、介休、灵石、平遥、昔阳、和顺、左权(原辽县)、榆社等13个县和阳泉工矿区。1951,原阳泉市工矿区改为阳泉市,省直管。将原汾阳地区所属的孝义、汾阳、文水、交城、庆元、徐沟等6县划入榆次地区。管辖19县。1952年,清苑县与徐沟县合并,组成清徐县(在清苑县)。将原兴县地区所属的房山、离石、临县、中阳划入榆次地区。方山县迁至葛东。榆次区辖22个县。1954,榆次县城关区改为榆次市,省直管。离石、方山两县合并,改称离山县(在原离石县)。榆次区辖21县。1958榆次地区变更为晋中地区。原省直管的榆次、阳泉划归晋中机构领导。撤销榆次、寿阳两县,并入榆次市;撤销清徐、交城、文水三县,清徐县并入太原市;交城县并入太原市、汾阳县;文水县并入汾阳县。平定、昔阳、蔚县三县撤销,并入阳泉市。撤销左权县,并入和顺县。撤销淇县,并入太谷县。灵石、孝义2县撤销,并入介休县。撤销历山、中阳两县,合并离石县(在原离石县)。撤销榆社县,并入山西省东南部的武乡县。晋中地区辖2市7县。1960,恢复昔阳、蔚县、寿阳、中阳、文水、交城、左权、榆社县。晋中辖2市15县。1961,阳泉市改为直辖市。恢复平定、祁县、灵石、孝义四县。晋中地区辖1市和19县。1963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晋中地区辖20个县。1970晋中地区更名为晋中地区。阳泉市由晋中地区领导。晋中地区位于榆次县。辖阳泉市及榆次、寿阳、蔚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中阳、离石、临县等20个县。1971年,恢复榆次城,榆次县迁至长宁。临县、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中阳等七县划归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辖2市13县。1972年,阳泉由直辖省改为直辖市。晋中地区辖1市和13县。1975榆次县迁至榆次市。晋中地区辖1市和13县。设立汾阳专区1949汾阳专区,设在汾阳县。辖汾阳、交城、文水、清苑、晋源(在太原)、徐沟、孝义、中阳、石楼9县。1951年,汾阳地区撤销,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远、徐沟等七县划归榆次地区;石楼县划归临汾地区;中阳县划归兴县区;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摘自石主编《中国人* *与国家行政区划沿革(1949-1979)》1999、200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24号):市人民政府设在新设立的榆次区。(2)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为榆次区行政区域。东顺城街道人民政府。(3)晋中市辖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和新设立的榆次区。原晋中地区的介休市原属山西省管辖。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11° 23 '-114° 28 ',36° 39 '-38° 06 '。全区辖2市9县,总面积16376平方公里。经过48年的开发建设,晋中地区经济社会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现已逐步形成纺织、煤炭、机械、化工、食品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晋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季风干燥,夏季高温,秋季天气清爽,冬季相对寒冷,全年气候分明,昼夜温差大。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美丽、精致、奇特。传统的地方名优产品享誉海内外,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就坐落在这一带。就人文旅游资源而言,祁县民俗博物馆、孔祥熙故居、“天下第一票号”平遥、日升昌票号、平遥振国寺、榆次城隍庙、太谷白塔精致独特,享誉海内外。自然旅游资源有介休的绵山、灵石的石膏山、和顺的云龙山、左权的马田风光、被誉为“植石”的灵石和顺山的七泉等,其他自然景观壮丽,景色优美,鸟语花香。此外,晋中剪纸、平遥牛肉、太谷糕、太谷赵茜、平遥推光漆、红山陶瓷、祁县玻璃器皿、榆社阿胶、龟龄集酒等名优特产,都为晋中旅游业的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