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是什么样子的~?
圈地整体布局是一个大花园,在整体造型上,圈地是一个太极图。围场前半部分是半月池,后半部分是半月楼。两半的连接处由一个长方形的空地隔开,空地用混凝土夯实并铺设。它被称为“和平”(或汤涤),是居民锻炼或晾晒衣服的地方。在“禾平”与池塘的交界处,用石灰和小石子筑成或高或低的石墙。矮的叫“墙脊”,高的叫“赵强”。半月潭主要用于放养鱼虾,浇灌菜地,蓄水防旱防火。它不仅是天然的肥料仓库,还是天然的污水净化池。建筑的后半部分是中间的方形主楼。有“三栋两横”和一个围层;有“三楼四横”及周边两层。最小的圈地建筑面积几千平米,最大的上万平米。有的大龙屋,住着几百户几百人。一般来说,“三栋两横”是一个圈地的多数。有三个龙屋,两个横墙,包括上厅,中厅和下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用木屏风隔开,可根据需要开合。有南北厅、上下走廊、厕所、会客厅、厢房、书房、客厅等。大厅四周,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主宅——横宅外层为半月形圈地,有的是一圈地,有的是二圈地,故名圈地。弧形的围墙守护着主室,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场内的窗户一般都比较小,是天然的观察孔和射击孔,便于使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艺对抗来犯之敌。其实龙屋的建筑设计和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欺负。为了团结起来抵抗侵略,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建造一座防御性的城堡式房屋——龙屋,抵御土匪和当地人的入侵。龙围内还有一个坚固的多层“炮塔”,可以用来储存食物和草料,也可以从制高点射杀入侵的敌人。如果土匪来骚扰抢劫,只要关了大门和半扇门,村民们就会携带武器进入龙圈和炮塔进行战斗。
结构特点
以土楼、龙屋、宫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多样,风格各异。但他们的踏实、安全、亲近、家庭定居是他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定
现在福建、广东的圆形、方形土楼都有200-300年甚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的冲刷,强震台风的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傲然屹立在群山之中。这样一个坚固的住宅,离不开精心的选址、科学的设计、材料和施工方法。现在只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来做一些解释。
土楼的城墙下厚上薄,有的高达1.5米。捣固时,先在墙体基础处挖一条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用石块埋起来作为基础,再用石块和砂浆筑成基础。然后用夹心板把墙夯实。土墙的原料主要是当地的粘质红土,掺入适量的鹅卵石和石灰,反复捣碎,搅拌均匀,制成所谓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要掺入适量的糯米和红糖,增加其粘性。捣固时,应将杉木枝或竹片埋入土墙中间,作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夯打,筑起了一面钢铁混凝土般的土墙,外面还涂了一层石灰,防止风雨侵蚀,所以坚固异常,抗风抗震性能好。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嘎嘎作响20分钟,夜间继续震动,但土楼完好无损。
安全
历史上,客家人原本是中原的汉人。他们南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后,为了防止土人土匪的劫掠和野兽的袭击,他们修建的土楼和围屋戒备森严,非常安全。比如像一座古老的城堡,一层和二层没有向外的窗户,或者只有枪眼一样细长的石窗。三楼和四楼,每个房间都有向外的大窗户,不仅有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也是观察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眼。土楼大门的门框和门槛都是石头,门板厚约10 cm。有的门是斜着挖的,有几个门洞嵌着竹筒。如果土匪攻门,可以击落,倒开水。有些土楼门还配有防火水箱和水槽。如果入侵的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按下开关,水就会顺着门流下来灭火,保护门。土楼本来就坚固异常,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把一些土楼夯上了夹层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层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里各种生活设施齐全:天井里的深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里有加工水、水等食物的设备。这一切让盗匪久久不能进攻。至于四角塔高耸的“四点金”,引匪更是令人望而生畏。威龙屋
关闭
客家民居,无论是土楼还是围屋,五峰楼还是四合院,每间房、厅、天井都有廊、巷、梯相连,方便居民居住。然而,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绝。一般只有一个前门一个后门,或者一个前门两个侧门。围屋、龙屋的所有横屋、半圆围屋都安装了门楼。遇到抢劫,只要把门关上,就会关得紧紧的。
氏族聚落
客家土楼、龙屋、五峰楼一般规模较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文物楼”共五层,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就有51个。难怪一位日本建筑学教授看到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座感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巨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这么庞大的民居,不过是为了适应住在一起的特点。盛时,城启楼曾住着80户600多人。我的家乡罗氏的龙圈地有300多个房间,是罗氏50户350人共用的。虽然户数多,但由于房、厅、天井多,可以形成厅、天井、几间房的小生活单元,使户户各有其位,显得雅致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是土楼和围屋的“心脏”。这是一家之主聚集父母讨论的地方。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带着各种供品,来到这里祭祖。男人结婚,一定要在祠堂里拜天地,敲祖宗,待客。女儿出嫁告别祖先后,可以戴上盖头,走在象征团圆的大圆匾上。老人去世后,祠堂变成了灵堂。通过这种方式,祠堂和谐地团结了家庭,分享了家庭的幸福。
隐性文化精神
一是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尊老爱贤、礼貌文明、善解人意等传统美德。小假山、鱼塘、盆景一般布置在围场的大小天井里。各种花木围绕着主屋后的半园和正门前的半月池中的“花头”进行。圈地后面山上的森林叫“龙衣”,禁止砍伐。整个建筑掩映在常青树之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静雅。围场内的柱、梁、枋、门等都雕刻有生动的山水花鸟、鸟兽等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看上去金碧辉煌,古色古香,蔚为壮观。一般来说,龙屋居住着关系亲密的家庭,他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聚在主屋上堂祭祖,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其乐融融,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第二,客家龙屋的风格是对原有民居风格的继承。考古资料显示,黄河流域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生活在由数十间方形和圆形夯土房屋组成的区域内。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里包含着对祖先某些居住经验的恢复和借鉴。
第三,龙屋的建筑特征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影。体现在建筑对象与自然地形的和谐,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原则。如遇地形不理想,可通过增设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来调整座次方向,达到阴阳平衡,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掺杂了很多讲究“风水宅田”的巫术文化,如古语:“风水为天下不可少,全靠阴阳养”。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一方面表现了客家人群居的习惯。因为,无论是在漫长的旅途中,还是在新的地方,客家人都有一家难以克服的困难,都要靠自己的姓氏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居民按辈分、等级分配房间,祠堂牌位放在楼中央供后人祭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传统的家庭伦理。客家人盖新房时,通常会举行“乔迁新居”的习俗,称为“示煞”。请风水先生驱走“三害”会平安吉祥。搬家那天,有一场盛大的宴会和对神灵的献祭。
价值体现
广东省梅州市有2万多座客家龙屋,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200至300年甚至500至600年的历史。北京的客家围龙屋、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扁担,云南的印章,被中外建筑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梅州现有客家围龙屋2万多间,其中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县、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如梅县仁厚文公庙和万秋楼、梅江区诚德楼、大埔县张弼士故居和花萼楼、具有兴宁市特色的新海遗址何子渊故居等。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俗风情,处处展示着客家的文化历史。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被许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明珠、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和一部无穷无尽的百科全书。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只要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获批,而梅州客家龙屋通过对比符合其中的四个,完全符合“申遗”的条件。
梅州决定正式启动客家围场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工作。客家围龙屋“申遗”,对于提高梅州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梅州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将确立目标,全力以赴,通过“申遗”工作,把梅州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代表——客家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
很久以前,为了抵御外敌和野兽,大部分客家人选择群居,于是修建了龙围。客家龙屋主体结构多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龙舍占地8亩左右,大龙舍占地30多亩。龙围栏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屋内有许多卧室、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舍等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地方。
目前,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扁担式”、云南的“一封式”并列,被中外建筑师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时至今日,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龙围,正成为历史遗迹和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