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为什么是颠覆中国历史的奇书?它和史记谁更可信?
01竹简编年史出土文物:与盗墓贼有关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河内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吉县发生了一起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一个名叫吴品的盗墓者在郊区挖出了一座古墓。
不允许他挖坟墓,当他来到黑暗的坟墓时,火炬很快就燃尽了。当时墓室里刚好堆了很多竹简,他就捡了一根,点燃用来照明。毕竟这种不是赤裸裸的真金白银的东西,很难入得了盗墓贼的法眼。不允许借着竹简点燃的光到处搜查财物。最后,它果然如愿以偿地从墓中盗走了金银珠宝,溜出去了。
关于这个故事的由来,史料记载,太康二年(公元281),晋书?《舒曦传》:“太康二年,蓟县人盗墓,或延安墓,得竹书数十册。《苟道·穆传》:“太康二年,蓟县人不得盗古墓。
几天后,有人发现了一座被盗的坟墓,并向当地政府举报。在当地村民向政府报告之前,有人已经潜入并试图带走一些东西。只可惜墓中能看到的只有散落一地的竹简,其他值钱的金银珠宝早已被洗劫一空。
政府派人到现场调查,发现墓地里有大量的竹简,而且从墓的规模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墓地,当地政府只好上报。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晋武帝司马燕的耳中。当时司马燕建立晋国已经15年,刚刚灭了吴栋,天下一统。当他听说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时,他有一种预感,这个古墓的价值绝对非同一般,他赶紧派朝廷官员去整理解读。
最后整理出来的竹简,装了几十车,运回洛阳。简牍运到洛阳后,史学界立即成立相关清理小组,进行相应的整理和解读。然而,学者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如何破译竹简上的文字,因为竹简上的文字都是蝌蚪。
秦朝以前各国文字不一样,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统一了文字。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当时代表六国的一些分裂势力,颁布了焚书令,规定史官要焚烧除《秦书》以外的所有史书,即把天下所有的诗、书、百家书都送到郡县焚烧。所以战国时期,除了秦国,几乎所有国家的史籍都被破坏了。读竹简上的字不容易。
最后,这个相当复杂的项目花了将近十年才完成。最终的结果震惊了当时的历史学家。原来这些竹简出自战国时期的魏,墓主人非比寻常。这个人就是魏国的第四位君主魏襄王。学者们经过逐一辨认和翻译,整理出75篇古代文献,共计654.38+万余字。
因为这本书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后来的世界就把它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当作编年体,称为年表。因为这本原书是竹简,所以又叫“竹书”。后来这本书又被称为《古文年表》或《冀中年表》。古籍十三部,本版两卷,还有一部《竹书异同》。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编年体通史。这本书的第一卷从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的历史开始,但没有确切的日期。它的记录时间很长。它从上古的黄帝开始,叙述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它是按年编纂的,从上到下记载了89位皇帝,跨越了1847的历史。但由于这本书曾被历代儒生视为异端,多次被禁,几经失传。
关于史记大家都熟悉这本书。在之前的文章中,杜树军也详细讲过这本书的一些相关历史知识。
《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传记性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性通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这本书在中国史学界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历史和文学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鲁迅曾称赞他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史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全文526500余字,共130篇。它的原名是太史公署和太史公署。这里要强调的是,“太史公”指的是写史书的人,也就是司马迁是“写历史”的人。此外,这里特别提到司马迁写史与《资同治鉴》的作者司马光有些不同。前者是个人书写历史,后者是有官方支持和背书的书写历史。《史记》最初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逐渐成为司马迁《太史公书》的专称。
竹子编年史和史记谁更可信?说起历史书,你可能会想到为国家正统服务的严肃著作,正如中国的封建传统和儒家思想所期待的那样。然而,竹书的书志却大大颠覆了人们的常规想象。为此,历史上曾多次禁止。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果:第一,不成立,原因很明显,因为它与其他史书记载的历史有很大不同。
二是真实,可信度高。因为按照实现的可能性来说,它一直被视为异端,大概是因为史记太真实,没有经过粉饰,对正统思想的统治产生了影响,被压制、排斥、禁止了。那么,真相是什么?它和史记谁更可信?要回答这个答案,我们不妨先说说两本书记载的内容有多么不同。
▲ ①内容差异:竹书纪年和史记记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冲突和差异。
儒家历来尊古轻今。简单来说就是很尊重古代。每当我们谈到圣帝的统治,就要赞美三皇五帝,姚舜禹唐,让五帝权力交替带来的一切冲突都居高临下,以此来确立皇帝的正统、家庭和世界的价值,稳定社会。
而竹书编年史对这方面的记载,完全颠覆了儒家推崇的思想。如《竹简年谱》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把尧囚禁在平阳,夺取了帝位。舜在平阳放了姚。舜囚禁了尧,又镇压了,使我不能再见到父亲。”
翻译过来,就是尧并没有主动把皇位让给舜,而是舜夺取了尧的皇位,把尧流放囚禁起来。这可谓是以下犯上。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一定是一场血战,而不是我们传统历史书上看到的和谐灭亡。
比如在描述商朝重要侍郎伊尹的时候,竹书纪年和史记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史记?殷本纪记载:“太甲皇帝不明,专横跋扈,不服从汤法,不检点,故伊殷放于通宫。三年,伊尹摄政,成为诸侯。太甲皇帝在通宫住了三年,悔过自新,反向善,于是伊尹被授了官,去见太甲皇帝。太甲皇帝修德,诸侯咸属殷,百姓较好。”
翻译过来大概是说,太甲继位后,伊尹更加兢兢业业,指导和教育太甲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贤明的国王。起初,泰嘉很听话,但时间长了,他就得意忘形,变成了一个堕落的人。他无视制度的规则,不讲德行和道德感,完全不听劝告。
最后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太甲送到同公的桑林生活,让他重新做人,伊尹则亲自管理国家大事。太甲表现良好后,伊尹把他接回京城,表扬太甲悔改。在这里,发动宫廷政变篡位的伊尹成了无私的圣人。
《竹书纪年》中是这样描述的:“伊尹从童放太甲,殷乃自立,设太甲七年。太甲窃从童,杀伊尹,而立其子伊尹、伊芬,归其父田宅,分之。”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伊尹“废”“太甲”,自己称王。太甲被囚禁在通宫两年多,后从通宫逃回京城,杀了伊尹,夺回皇位。他还慷慨地对待伊尹的两个儿子,给他们肥沃的土地。总之,竹书的编年史与其他正统史书有着显著的不同。
其次说一下写这两部史书的作者。
②写作者的问题
▲《竹子编年史》
从作者的写法问题来看,学者们认为《竹书纪年》的作者应该是魏国的史家。而历史学家,基本都是实事求是,如何记录历史,而不是随便修改。
比如,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必须要讲的:据说晋国大臣赵盾在桃园劝谏晋灵公时,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想杀了赵盾,赵盾不得不逃走。后来,他的弟弟赵传杀了晋灵公,把赵盾接回来掌管大局。结果,当历史学家写历史书时,他们记录了“赵盾弑君”。赵盾得知后非常恼火,很快辩解道:“我没有杀那个人,但我哥哥杀了他。我哪里杀王了?”
史家说:“你是晋国大臣,国君被杀。你没有阻止他抓住凶手。你其实是帮凶,说你根本没杀君主。”
赵盾一家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件事被载入史册。所以客观来说,历史学家编纂历史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竹书纪年》的可信度比较高,很有可能这是司马迁没有见过的原始资料。
▲《史记》
众所周知,《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个个人史学家,他写的史书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之前这位学者详细提到司马迁写《史记》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带着攻击强者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写历史。
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司马迁的《史记》有更大的个人创作自由,写出来的历史未必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为此,总体来说,《竹书志》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也有学者认为,《竹书纪年》的作者可能是学者私下撰写的通志。而它的后期可能被人为改变了。众所周知,竹书纪年大概写于战国时期,但发现于西晋,相隔数百年。已经经历了很多年,它的古版本可能已经改了。所以对其可信度高有一些怀疑。
但是,客观地说,如果要探究历史的真相,恐怕仅凭一两本历史书是无法真正看到的,还应该用大量的其他出土文物来验证。这样才能更正确客观的看待历史,知道谁的可信度高。
参考资料:
(1)是旧时代的太阳写的。西晋王朝[M].2020
②王为民。历史与文明[M].2018
(3)王岳《竹简编年史》与儒家思想的碰撞。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喜欢就喜欢,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