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简介及详细信息

历史沿革涠洲岛汉代属合浦县,唐初属雷州神川巡检司。由于宋元边界不变,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在濉溪县,即涠洲岛设立涠洲检司。

涠洲岛在明初仍属解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巡检司迁至雷州濉溪蚕村,负责海防,镇守珍珠池。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从雷州移民到岛上耕种。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游击部迁至连州合浦县永安驻地。从此,潍州一直处于雷、连军政双重管辖之下。

清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公元1692-1806年),威州居民三次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被取消,但仍有少数“寮民”在此居住。军管由徐闻县海安营游击队、雷州、连州合浦县龙门公会负责,每年两班巡逻。

咸丰末年(公元1860年),400名大陆人为了躲避战乱,不顾艰险和政府的禁令,来到岛上定居。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鉴于岛上当地民房已成事实,政府重开岛禁,将雷连的船夫和游客迁到岛上。至此,这座被遗弃了数百年的岛屿又复活了。当时,法国天主教势力趁机在唐生村建立了一个教堂,随后又在城仔和斜阳岛各建了一个,这是秦前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地。

光绪后20多年,蔚州从雷州正式划归合浦县管辖,划归蔚州巡检司。军事机构隶属于龙门协会永安营。

宣彤初属合浦县静海集团,并在岛上设立“公局”民政机构。

民国初至1931,属合浦静海集团,合浦第二自治区。

从1936到1949,先后隶属合浦县第二行政区、第五行政区、第三行政区管辖的镇。

从1938年9月13日起,涠洲岛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沦陷了七年。在此期间,该岛成为日本侵略者威胁入侵华南大后方的海空军基地。

1945、18年6月,涠洲岛人民揭竿而起,歼灭残匪,涠洲岛收复,归县领导的乡制。

1950年3月6日,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威州,初步在合浦县建立乡民,直隶。同年8月起,归北海镇人民管辖。

1953年设立第三区,分为惠东、未夕、渭北、南湾四个乡镇。

1959变更为威州公社。

地理位置涠洲岛位于北部湾中部,北与广西北海市接壤,东接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与越南接壤。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0° 54 '-21° 10 ',东经109° 00-109° 15 ',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涠洲岛位于广西沿海大陆架。3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2.85亿年前就有陆地了。直到5000万年前的早第三纪,还处于干热的大陆性气候。直到2500万年,北部湾地区才开始大规模下沉,形成浅海大陆架。到了300万年,北部湾北部的海水逐渐退去。直到90万年前,涠洲岛再次成为陆地,呈现风化侵蚀状态。气候仍然温暖湿润,偶尔会有干旱。90万年后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岛再次处于海平面以下,直到23万年后的晚更新世晚期,涠洲岛才完全浮出海面,呈现出现在的样子。在250万年到7000年之间,涠洲岛地区至少发生过4次基本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现在岛上的主要地层。在此期间,涠洲岛发生过多次海洋风暴、地震和海啸,平时海水与海岸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天涠洲岛丰富多彩的海洋侵蚀、海洋堆积和海滩地貌。

涠洲岛大致呈圆形,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6.5公里。从地质条件来看,涠洲岛是一个玄武岩台地,表面略有起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紫色玄武岩风化。该岛地势南高北低,岛东、西海拔最高,均在海拔75米左右,并逐渐向北倾斜,直至北部北港村海拔降至20米左右,再逐渐过渡为平坦宽阔的沙滩,地貌类型较为简单。

涠洲岛南半部以海蚀地貌为主,海相崖、洞、台、柱均发育良好。北半部以海洋地貌为主,包括沙堤、胡璇、海滩和礁滩。在海蚀地貌中,南湾海岸是典型的。南湾原本是一个火山洼地,南面有一个断裂,被海水淹没形成一个被火山沉积岩包围的海湾。在波浪和潮汐的相互侵蚀下,潮间带附近的岩石首先被破坏,然后形成了呈层状分布的海蚀洞,而洞穴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后沿垂直节理断裂或崩塌,从而形成陡峭的海崖。东西方之间近5公里长的海湾就覆盖着这样的海崖,高30-50米,坡度大于75°。

海蚀台地,中国最年轻火山,有完整的岩浆气泡,由于悬崖的不断后退,在悬崖脚下保留了下来的天然台地。南湾东侧竹仔岭脚下的海蚀台不仅平坦,在其台面上还经常可以发现* * *形成的许多火山弹和撞击坑。每当桌上的火山弹被冲走的时候,海浪就会带着碎屑,继续磨蚀那些坑坑洼洼,使之形成大大小小的桶状凹坑。一些坚硬的岩柱有时残留在海蚀平台上,称为海蚀柱。竹子岭是一个巨大的海柱,高35米,宽不足30米,但长约100米。

涠洲岛海滩主要为宽阔平坦的沙滩,一般宽150 ~ 300m,砾石层厚4 ~ 8m,平铺在玄武岩上岸或玄武岩出露。潮间带普遍较宽,最宽可达150米。潮下带带宽约60米,有珊瑚分布。珊瑚下面是礁坪。被海浪打碎的珊瑚残体,很容易与贝壳砾石等积累的胶形成海滩岩。涠洲岛北港地区的海滩岩从古曲湖一直延伸到潮下带的上部,覆盖着玄武岩。

原来的火山口已经变成了南湾的深水良港,火山形状非常明显。火山口是一个高50~80米的弧形陡壁。

涠洲岛北部潮汐上有新旧两个沙堤,南部海崖上有三层海蚀洞,崖脚下有一个双极海台地,反映了涠洲岛第四纪以来间歇性上升,幅度可超过20米。

气候涠洲岛年平均气温23℃,全年无霜,年平均降水量65,438+0,297 mm,干湿季节明显,6-9月为雨季。

截至2012,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86种,隶属于16目52科,占广西鸟类543种的34.125%。IUCNX列出的受威胁鸟类有13种,包括3种濒危(EN)种,6种易危(VU)种和4种濒危(NT)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27种。候鸟(包括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占很大比例。在186种鸟类中,有172种候鸟。留鸟只有14种。候鸟中,117种,冬季48种,夏季7种。

植物资源涠洲岛的树种主要有苦楝、桑树、葛根、香樟等。新引进的树种主要有木麻黄、台湾相思、银合欢、桉树等。,主要是由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组成的防护林。

鳄鱼山鳄鱼山景区位于南湾西侧的鳄鱼岭。2009年6月5日+2月38日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鳄鱼山景区包括鳄鱼山灯塔、唐翁台、火山口遗址、龙宫奇观、藏龟洞、贼洞、咆哮大海的野生动物、月蚀拱桥、月亮湾、珊瑚沉积岩风光、海饮、月亮广场等景点,以及火山撞击坑、古树化石、水帘洞、海柱、海墩等地质奇观。

涠洲岛鳄鱼山风景区天主教堂唐生天主教堂位于涠洲岛唐生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该教堂由外国传教士于1853年在法国巴黎修建,历时10年才完成,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整个建筑主要由海底的珊瑚沉积岩构成,通过精心的机械设计建造而成。它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罗马尖塔有“直击苍穹”的气势,造成一种“苍天之谜”的错觉。教堂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由岩石、珊瑚颗粒、竹瓦砌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教堂可容纳1500人。

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为65,438+0,500平方米,收藏了各种各样的火山岩、珊瑚和海洋生物标本。所有标本都有详细的说明注释,并配有地质公园景区的相应图片。影像馆有涠洲岛的宣传片,动态馆有4D的科普片,展示涠洲岛的海洋和地质知识。

彩虹滩彩虹滩景区位于涠洲岛东海岸。景区内1.5km长的海岸几乎都发育有20-50m高的海崖,悬崖巍然耸立。海蚀台地散布在海蚀崖前,平坦宽阔。退潮时,可以看到宽度为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海蚀台地。在海崖和海台的交界处,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海蚀洞。

石螺口石螺口位于涠洲岛西部,附近村落形似石螺,属于滨海地貌。风暴事件和地质事件的沉积物极其丰富。沿海的火山岩和海蚀岩丰富,奇形怪状。海滩西北部的一块“王宓石”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婴儿站在海岸上等待她的丈夫回来。

滴水丹平涠洲岛“滴水丹平”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滴水丹平的形成是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是海蚀地貌。* * *的岩层有红、黄、紫、绿、蓝,纹理极其清晰。藤树缠绕在崖顶,红花绿叶倒挂,呈现出美丽的色彩。就拿“丹平”来说吧。水滴在悬崖上涌动了许多年,不断地从悬崖上滴落下来,因此得名“滴水”。

海洋公园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海洋公园位于北海市南部海域。是全国批准建设的10个国家海洋公园之一,总面积2512.9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1278.08公顷,中度利用区1234.84公顷。涠洲岛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涠洲岛的北部、东部和西南部。是广西沿海唯一的珊瑚礁群,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隶属于26属、科、43种。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南海的特色生态系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产力。

涠洲岛灯塔涠洲岛灯塔位于涠洲岛的顶端。成立于1956。原为铁框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2002年,广东海事局拨款654.38+0万余元重建涠洲岛灯塔,高22米,内部有旋转楼梯,方便上下。台阶铺的是红色花岗岩面,里面是白色瓷砖,外面是白色仿砖。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性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在塔身底部和悬臂室底板上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通风;塔顶安装上海产铜灯,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塔,可以欣赏全岛风光。

涠洲岛灯塔开发建设2001 65438+2月,海城区* *和涠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制定了涠洲岛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建设完善了国家地质公园地标、主题广场、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口公园等。

层状火山地貌2010年,随着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涠洲岛成为继海南岛之后中国第二个发展国际高端休闲旅游的岛屿。

2011 3月,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获自治区批准实施。6月,《涠洲岛鳄鱼山景区创建五年规划》获自治区旅游局批准实施;8月,涠洲岛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获得批准并由该市实施。此外,北海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北海银滩中心区旅游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面启动。2011年8月26日,广西在涠洲岛开工建设第一批总投资3亿多元的10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保设施项目主要包括景区及道路绿化、地质遗迹保护、垃圾及污水处理、游客服务中心和酒店设施。

2012 12 14 2月,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24个项目在涠洲岛开工并竣工。开工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西南海岸改造修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等15项目,总投资约165438。已建成项目总投资654.38+0.3亿元,包括城乡景观改造一期、鳄鱼山景区地质遗迹保护一期、天主教堂改造、广场改造等9个项目。

2013,涠洲岛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涠洲岛南湾海景酒店改扩建、北岸生态休闲路等首批开工项目顺利竣工投入使用。

明万历十九年(1591),明朝剧作家、诗人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县史。游涠洲岛后,留下“阳江避暑去涠洲里,夜观珠池,寄国联洲”诗一首,其诗曰:春县。大地倾斜,雷声转向一边,天空微微入斗。黄昏在天空中徘徊,漂浮太贫瘠。黑魔王躲在暗处,竹关节对龙王。阳光照威州郭,风偏离岛。宝藏挂在池边,珍珠彻夜闪耀。闪闪发光的星星是白色的,烟雾是黄色的。气如虹玉,影如烛银。为了体现吴美福,回头看看韩萌的品味。迷路时有泪,露衣。从诗中的描写,汤显祖从海上看到了潍州的景色。在明朝,涠洲岛是一个人们聚居的地方。当时的威州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涠洲岛客家源流史

涠洲岛产生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因为涠洲岛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丘陵山地,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和九连山,南面是南岭山脉,罗霄山脉中间有一座与武夷山相连的庐山,从而将赣南与赣中分隔开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涠洲岛的原住民是与江西、福建、广东、浙江等南方地区同属一个民族的百越人。他们“有自己的种姓,不统一”。秦汉以后,由于北方男子不断进入该地区,百越人成批汉化,有的被迫迁往江淮地区,有的离开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为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山越”人。两晋时期,尤其是唐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乡村经济萧条,大批流民渡江南下,另寻生存之道。经过不断迁徙,部分移民来到涠洲岛,在社会和自然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与当地原住民共同生活,与原住民融合,从而创造了以汉文化为主导,不同于周边文化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涠洲岛妈祖

和中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渔民一样,涠洲岛居民大多把妈祖(当地称为“三老太太”,因为妈祖在兄弟姐妹中排名第三)当神来崇拜。涠洲三老娘庙(又名妈祖庙、天后宫)位于涠洲岛南部,南湾港北部。寺庙建在火山峭壁下,依山傍海,建筑独特。因为原来的天后宫因为在悬崖下面,非常危险,所以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个新的天后宫。寺庙是暗红色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榕树。在中国的新年,当渔船出海回家时,居民们会用鸡鸭鱼肉和珠宝来祭拜。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生日,农历10月丰收时节,渔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感谢三位老太太保佑平安丰收。这一举动被当地人称为给三位老太太“还幸福”。涠洲岛三老太之旅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年底。

旅游信息门票涠洲岛景区门票115元/人,1.2米以上、1.4米以下的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可享受60元/人的优惠,1.2米以下的儿童、记者、导游、老年人。涠洲岛地质博物馆到火山口的电瓶车票价20元/人(往返)。

涠洲岛第一路线:诗鬼海滨公园(骑行在北海最陡的山坡上)——大沙滩——渔家风情村——海参养殖厂——天主教堂——石螺背——海底珊瑚区(潜水)——数百只动物在海里兴风作浪。

第二种:鳄鱼山公园看日出——参观火山口遗迹——仙人洞——滴水丹坪——三老娘庙——风伯岭(下北海地区最陡的山坡)——竹子岭。

去岛上的交通方式

你需要乘坐客船往返于这个岛。票价为B仓120元/人(单程),A仓180元/人(单程),特等座240元/人(单程)。快艇为费祎1、格非、飞达、飞宇、北邮6、北邮8、北邮12,慢艇为北部湾1、北部湾2、北部湾3。

快舟航行约1小时,慢舟航行约2.5小时。在旅游季节和暴风雨天气缓慢航行。

售票网点及营业时间:国际客运码头07: 15-18: 00,华美广场07: 15-22: 00,王声路07: 15-22: 00。

公交线路

路线1:北海福成机场-北部湾广场-公交3路-国际客运码头-涠洲岛。

路线二:北海火车站-公交2路-公交3路-国际客运码头-涠洲岛。

路线三:北海南珠客运站-15路公交车-北部湾广场-3路公交车-国际客运站-涠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