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后期没有出现新的圣人?
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主观原因:圣人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决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谁是圣人?谁是圣人?圣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定义比较模糊。
说的通俗一点,颜小二认为对于圣贤来说,谁是圣人与否,谁是圣人,大概就是一个生者的“字”吧。
有什么说法?“历史是一个会打扮的小女孩”。
那么,某种程度上,对先贤观点的解读,对先贤对后世影响的评价,也是“让今人打扮”的意思。
同时,近代历史上也不乏有成就的“思想家”,如冯友兰、张岱年等,但也不能与孔子、老子等先贤相提并论,更不能与这些先贤比肩,合称为“圣人”。
即使现代思想家已经达到了几千年前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甚至看待某个问题比他们更深刻,但在现在的学术界或外人看来,今人与先贤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至于原因,闫小二的分析倾向于主观判断。
虽然今天“圣人”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可能存在着哲学家对后世影响的考量,而今天的思想家可能也曾遭受过这种“主观考量”。
2.客观原因:时代造就“圣人”。同时,当我们仔细观察中国的历史,可以出现像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这样的大圣贤,甚至后世的朱、程二、王阳明。他们生活的时代,要么混乱,要么暗流涌动。
像朱、二程、王阳明这些后人对今人的影响,远不如“孔孟老庄”,更难与之比肩。
这是为什么呢?
这有点时代造就的“圣人”。
我们知道,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生活的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那时候的他们“求贤若渴”,“踏实”。
因为诸侯王争霸的需要,圣贤的思想和观点甚至可以马上拿来用,在这种优胜劣汰、自由发声的环境下筛选出好的思想和观点。
“境界高”“功夫深”的哲学家,着眼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综合百家之长,解决某个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自由的学术环境、强烈的实践性、乱世对人才的尊重之上的。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眼里,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和求贤若渴的大好形势造就了“孔孟老庄”这样的“大圣”。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主流思想”。有了“主流思想”的存在,百花齐放的盛况只能成为过去。
理论是人“创造”出来的。
人有历史局限性。除此之外,他在视野和视野上也有局限。毕竟人不是“神”。
所以,一家独大,或者说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学术视野中仍然不能“全面”。
那么出现在这样一种限制性视野中的思想家,自然也就很难取得春秋乱世“大圣”的成就。
3.争论今天为什么没有圣人,意义不大。其实燕小二觉得没必要苛求为什么没有春秋战国那样的“大圣”。
也许今天的圣人明天就会变成所谓的“谬误”,或者张三眼中的“圣人”就是李四眼中的“罪人”。
所以,争论今天为什么没有圣人,意义不大。
中国的哲学讲究心性修养,继承先哲千百年传下来的“智慧”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同时,先贤的智慧对于强调实际利益、风气趋向功利的今天,无疑是一笔“宝藏”。
没必要把现在和过去做太多对比,否则就是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