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首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它的悠久历史和起源,春节的名字在不同的年份自然有不同的名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春节名称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代

春节的名称在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但已经有了带有春节含义的词语。我们可以从先秦文献中找到一些“线索”。

《尚书·顺典》记载:“正月初一,我终于到了文祖...正月初一,顺哥在文祖。”

《尚书·孔安国正义传》说,“末日,朔也...第一个月。一月,最后一天。”

“顺典”是指正月初一,顺在祠堂接受了尧的退位;《孔安国传》说舜在正月初一去祠堂祭祖。这是关于春节起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我们无法仅从一些文献中判断出先秦时期春节的通称,但“香格里拉”和“元日”似乎被后人所继承。尤其是“元日”,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

2.秦汉时期

清代曾认为正月"正"的读音并非源于秦始皇对"政治"的避讳,但在文献释义中也发现了"正"的读音。所以正月初一读平声就很老了。

汉代春节的名称比先秦时期多。汉书

《孔光传》:“岁之朝,谓三朝。”颜师古注:“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称三朝。”这就是把春节叫做“三朝”。又称春节为“三始”、“汉书”

包宣传:“今日月食三时初,真厉害。”有的叫“隋丹”,还有《汉书东观吴良传》:“隋丹,随官祝贺。”也有叫《郑丹》、《东关汉纪》的

《戴平川传》:“晨之时,贺之。”在《四人月令》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月初一为正日。”“正日”的说法应该比较正式,因为《四人月令》是东汉的一部农民月令书,比较权威。此时也使用先秦时期的“元日”。

3.魏晋南北朝

在此期间,春节的名称已被新创造。如《陈元》、《郑源》、《元首》、《隋朝》、《吕端》,以及模仿汉代“三朝”、“三始”而创作的《三正》、《三元》。而且现在流行的“过年”“过年”等表达方式也是这个时期的创造。在《玉烛集》第一卷中,有一首梁潇紫云、洁雅的诗,写道:“四齐元旦,长命百岁。”北周时,庾信写《春赋》:“新春千鸟鸣,二月花满路飞。”然而,这两个流行的名字在当时并不流行,人们仍然习惯使用“元日”、“郑丹”和“郑超”。

4.隋唐宋元明

隋唐宋元明时期,可以说是“元日”一统天下。古今图书综合历像的编纂

《年功经典》卷23 * * *收录了隋唐宋元明时期120首有关春节的诗歌,其中有69首诗歌在标题中使用了“元日”,有些诗歌虽然不在标题中,但也有不少出现在诗中。我们今天常用的“年”也出现在这一时期,但当时并不常用。

5.从清朝到近代

从清朝到1948的春节名称,基本固定在“大年初一”。同样,随着古今图书综合历法图像的编纂

比如清代就以“过年”作为品类名称。而且,在中国地方志的民间信息收集中,90%以上的地方志都使用了“元旦”一词。

作为春节的名称,“大年初一”不仅仅是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了好几天,这与只代表新年第一天的“元日”不同。

6.“春节”名称的由来和流行

“春节”一词源于东汉时期的文献。但那时候不是指过年,和我们今天说的春节不是一个意思。后汉书

杨振川有:“冬天不下雪,春节不下雨,百颗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天的意思。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文山集》卷二十有诗《二十四日》:“春节前三日,江南小年。”据考证,诗中的“春节”应该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直到清代一些地方才把夏历中的新年称为“春节”,但清代影响最大的是“元旦”,在当时没有影响。1912辛亥革命后春节被广泛使用。

1912 65438+10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布“中华民国改阳历,黄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于是旧历的元旦就改成了春节。虽然民国时期禁止了农历的娱乐活动,但由于民国解体,人们还是习惯了传统的元旦——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9年2月23日通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将“元旦”、“春节”(传统大年初一)、劳动节、国庆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从此,“春节”取代了沿用了300多年的流行的“元旦”,“元旦”成为公历新年的节日名称。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仅列举以下四种:

源于对屈原的记忆(附:屈原投河自尽的故事)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