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浪与中国历史文化
鼓浪屿原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绿洲,又称“花园沙洲”或“花园岛”。元朝末年,有了人,逐渐形成了半渔半耕的村落。在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洞穴的礁石。每当海浪袭来,听起来就像打鼓一样,因此得名“鼓浪屿”。现已成为一个景点,该岛也因此得名“鼓浪屿”,到了明朝才改名。
鼓浪屿是明代开发的。1573年,岛上出现了最早的石雕“鼓浪屿洞”。1586年,莲花寺创立于日光岩。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扎营,训练成水师,留下寨门、水草台、福井泉等遗址。明末,陈士敬随鲁王从海上登岛,辅佐起义反清。他的墓在吉木山。
1841八月,英国政府舰队进攻鼓浪屿,在山顶设堡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英国、美国、西班牙相继在鼓浪屿设立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身份兼任领事。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美国、德国在同一天签订《厦门鼓浪屿租界宪章》,鼓浪屿被列强正式定义为公共租界。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家在岛上设立了领事馆、教堂、学校、医院和外国公司。1941年65438+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而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鼓浪屿百余年的独特发展史,使鼓浪屿成为文化景观浓厚、历史趣味复杂、民族风格众多、中西合璧的“世界建筑博览会”。该岛被称为“钢琴岛”和“音乐岛”,因为人均拥有钢琴和小提琴的数量居全国之首。因该岛面积1.87平方公里,故称“步行岛”。鼓浪屿已经成为文化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景观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品结晶的著名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