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中国武术进攻实验是中国武术史上一段难忘的往事,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从1979国家体委启动武术武术研究,到1989武术散打正式成为全国性比赛,中国武术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十年实验。

十年间,无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武术家、运动员和爱好者投身其中,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来说,都是世界罕见的。他们一起经历了武改的阵痛,一起与武、与武一起成长。

十年来,人们对传统武术散手的优劣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激烈的碰撞中实现了凤凰涅槃,成长为中国的一支战斗力量。

在这十年里,中国形成了一种惯例,常年举办全国和地方的搏击比赛,甚至跨越全国举办国际搏击比赛。

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之前有独自在黑暗中摸索的武术家,之前有民国中央武馆体制内的探索和断断续续的有限格斗比赛。只有它改变得如此系统彻底,只有它有如此大的规模,只有它产生了自己的格斗形式和系统的竞赛体系,它是中国武术黎明搏击最绚丽多彩的黎明。

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看到那些人,那些实验,看到武术的成长。

人们最关心的是传统武术散手能否在实战中对抗。民国时期的几场武术比赛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武术,仍然是实验性的现代比赛,各种武术徒手搏击技术,最终国术馆改革的徒手技术在赛场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后来由于战乱频繁,武馆名存实亡,武术对抗赛再也没有机会继续下去,武馆的格斗技术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传统武术散手流传已久,范围很广,关于其格斗技巧的传说不绝于耳。所以在1979再次开展武术对抗时,进行了大量相同拳种的散手比赛,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古阿古阿拳等。

1982武术表演赛期间,有形意拳对形意拳、八卦对八卦、八极拳对八极拳等同类拳种和流派的公开表演赛。

运动员对抗练习的反复试验表明,如果保持武术套路的形式和风格,是不可能形成对抗性的格斗动作的。这也是今天很多传统武术高手站出来对抗现代格斗家的原因。无论对抗的结果如何,在对抗的过程中,除了原有的架子,人们根本看不到他练拳的样子。人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形式的对抗实验在更早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大量,而且已经被证明是无法对抗的。

传统武术散手基本上是一种同门师兄师姐之间的“喂招”和“断招”的假训练。看似对抗,实则是理解和规范套路动作。

无数善良的人对传统武术散手寄予厚望,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接受武术真的打不起来的事实。

在此期间,无论拳种和流派,都进行了最常见的综合格斗比赛实验。

这种形式的对抗格斗比赛采用统一的比赛规则,任何拳种的运动员都可以参加,任何拳种的格斗方法都可以使用。在比赛中,同等水平的运动员只要能打败对手,就能赢。

1979年,国家体委正式发文,正式确定散手在浙江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试点。张文广(北京体育学院教授)、温敬明(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姜浩泉(安达大学教授)等中外技击高手直接组织,结果上报体委有关领导。散手实验队在广西南宁1979,山西太原1980,辽宁沈阳1981进行散手技法公开报告,掀起了80年代武术实战对抗的引爆点。

整个80年代,在制度的推动下,国内很多体育院校和民间学校进入了武术散手对抗实验的狂热时代。

北京体育学院散打实验队组织者张文广教授在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练习散打。因此,北京体育学院很快按要求开始了研究工作,从该院77级的学生中挑选出一名学生组织散打队。张文广亲自示范指导,与学生对练,进行实战对抗。同时,他整理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散打相关教材《散手拳》,于1982正式出版。

同样出身于民国南京中央武馆的蒋浩全教授,有自己独特的姜氏散打体系,后成为武警上海总队“新格斗术”顾问。

1980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的两位教练,练过拳击和程派八卦掌的梅慧芝,学过意大利拳击和摔跤的李宝如,都有散手的基础。看到散手实验的文件后,他们想到也可以在什刹海体校进行散手对抗的试点,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李宗权校长的肯定。梅惠芝担任散手教练,李宝如担任摔跤教练,王守信应邀担任拳击教练。

浙江武术队教练王信师从“少林金刚禅自然门”。任教期间,他改革了金刚禅自然门的武术,培养了一支具有少林技术特色的浙江散打队,并于1979年在南宁武术观摩比赛上公开表演。他的散手体系在立体打法上快速、勇猛、犀利,深受大家好评。

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孙组建陕西首支业余散打队。孙擅长形意拳,招式融合了晋冀鲁豫的长处和优势,劲脆狠绝。他以形意拳技术为基础,吸收外来格斗技巧,发展出一套具有传统武术风格的实用散打体系,并在《现代散打二十法》一书中进行了总结。

陕西警察学院武术教师王在散手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散手拳的基础上吸收了泰拳、空手道等技巧,创造了一套适合比赛和军警对敌的散打体系。

武警辽宁总队成立散手队后,东北武术家童庆辉出任教练,对传统散手进行了实验性改进,结合现代格斗技术,创造了自己的技术体系,随后出版了一系列经典散打教材。

京义拳(大成拳)武术家姚宗勋得知国家体委开始推行散手,从实战出发认为义拳是徒手格斗,于是组建了义拳散手队。姚宗勋在充分继承王香斋拳法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方拳法的体能训练和器械训练,如:“1。中长跑2。快速冲刺和急停练习3。提高身体的保护性反射能力(科学的抗打击能力训练)4。眼功5。沙袋练习6。手靶练习等。”事实上,在1930年代,王香斋就开始学习西方拳法和训练方法,并对弟子进行了打沙袋、意式拳等各种拳法的训练。

1986四川省传统武术挑战赛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举行的公开比赛。一般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武术能打散手的最好证明。其实这是一个对抗性实验,用的是散打比赛的一些实验规则,很多运动员的格斗技术还不成熟。

十年来,无数实战实践证明,综合格斗法,无论拳种、流派,都符合武术攻防的基本原则,符合武术格斗的运动规律,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经过不断总结经验,修改竞赛规则,武术搏击对抗项目不断完善。

不分拳种和流派做综合格斗是可行的,这种格斗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散打技术,还进行了其他形式的实验。

比如武术散打就进行过戴护胸、不戴手套、不戴护头、不打头部的实验。还进行了戴手套和护胸可以攻击头部的实验。

1982 65438+10月6日至14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为期9天的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夏柏华、朱瑞琦、曾、李天际、赵秋荣等18位来自各机构和人士的武术艺术家。

安全是这次会议的重点,也是建国以来近30年不敢进行散手对抗的最大障碍。会议最终决定穿全套运动服,上身背心式轻型装甲,四指并拢的薄指节,脚上中号轻型运动鞋。全套设备的颜色都是黑色和白色。这是散打护具的原始样式,显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以后也修改过很多次。

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能不能开始,要不要戴头罩,怎么开始。会议期间,安排了两个实验,并进行了实战演示。结果显示,由于运动员头部不能被攻击,为了防止对方攻击其他部位,双方都很难施展自己的攻击技术。这个规则会导致武术攻击的畸形发展。

《1982散手竞赛规则(草案)》中的最终意见是:“只能用拳头和手掌轻敲头部,不允许用重拳和连击击打头部。禁止用腿、膝、肘击打头部(禁止击打后脑勺、咽喉,也禁止用转身、挥拳击打头部)。”

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实验不是实战,但实战是最好的实验。十年来,中国武术武术挑战赛从全国到各省市举办了N多场比赛。以下只是重要的国家大事和出国大事。

1979年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在南宁召开,散手、短兵进行了尝试性表演,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三家试点单位进行了汇报表演。广东、福建等省的代表也表演了散手。

1979 10,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委从浙江、北京体院抽调散手队到石家庄赛区,与河北体委选拔的散手队公开表演。散手测试赛没有擂台,只是在地上画一个直径六米的圆圈,圆圈出界,相当于现在下台。

1980年5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上,越来越多的省市进行散手表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也有内部交流。

1980 10,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昆明举行。在此期间,国家体委动员散手试点单位相关人员着手制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起草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

1981 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沈阳召开,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代表队进行了首届公开散手表演赛。

1982 65438+10月,国家体委动员北京、山东、河北、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6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议,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重量分为9个等级。随后,根据这一规则,于6月165438+10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

1982年5月8日至18年5月8日,第二届闭门散手表演赛在江西南昌举行。

1982 165438+10月21-25日,首届全国武术比赛——散手、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采用新规则。参加散手比赛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此后,每年都举办全国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

1982春节期间,香港罗汉门精英武术俱乐部代表团从香港抵达广州,与广州武术队进行了一场散手对抗表演。从此开启了中国大陆散打自由搏击港多年的大门。

1983年5月,全国散打、太极推手大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5月8日,1983-19,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暨散手、太极推手表演在南昌举行。来自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武汉体院11代表队的52名运动员参加了散手表演。

6月7日1984全国散打、太极推手大赛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新疆、广东、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17单位,

1984年冬,广东散打队受香港功夫健身总会邀请,参加省港澳搏击大赛,比赛在香港湾仔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来自香港和澳门的拳击手进行了比赛,来自广东的拳击手进行了示范,来自泰国的拳击手也进行了示范。这是散打在中国内陆地区第一次传入港澳,也是第一次领略港澳的搏击技术。

1985 4月初,由香港铁虎会、香港柔道武术会、公民体育会、吴添武术会选拔的十名拳手(包括两名泰国拳手和八名香港拳手)组成的港泰联队应邀抵达上海,参加中港泰拳赛。

6月1985,11-17日,全国散打、太极推手大赛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同年,首届全国公安武警系统武术散手大赛在南宁举行。从此,武术散手比赛成为公安武警系统一年一度的正式赛事。

9月8日,1988-13,全国散打、太极推手大赛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在1983之后每年举办的散手表演赛的基础上,举办了第一阶段比赛。平台高60厘米,长8米,宽8米,中间有阿泰驰图,进一步突出了武术的民族色彩。从此确定了武术散手的形式比赛。

1988 10 11-12、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暨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深圳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中国赢得了七个项目中五个项目的冠军。

10年间,各类擂台已是第二次举办,范围之广,让民国时期的武术擂台望尘莫及。这是中国强大的历史性进步。

从1979到1988,十年的实验。1989武术散打被国家级称号批准为全国正式锦标赛,标准散打实验期圆满结束。

中国十年武术攻防实验并没有脱离传统武术体系,而是遵循传统武术攻防理论和技术方法,始终坚持传统武术攻防的内涵和特点。它不是各种格斗技术的“大杂烩”,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参考

【1】国家体育总局编辑。武术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曾毓久。武术散打训练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徐帆。散打的曙光。百年见知乎武术。

[4]石涛。散打发展史。见《中国武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