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了10篇文章。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真正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清理和纠正。我们主张在冰冷、客观、冷静的历史叙事中追求人性化评价的最大价值;反对“混杂”、“新左派”、“后现代”的历史态度和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阶段,既不忽视政治文献的结论,也不忽视政治变化对文学的制约;我们应该尽量在历史叙事的同时穿插一个世界先进文学的一般叙事,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有效的话语权;重新清理并确定一系列关键字。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省文学、港澳文学纳入评论视野,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迎来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最后胜利。“这种宣传在中国的教科书、新闻和报纸上泛滥成灾。

如果看到这样的宣传,说明日本侵华本来应该是八年,中国人民只打了八年抗日战争。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自足的吗?号码

60多年前,或者说更远一点,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它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要记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日本人抗日的历史,就要从中日甲午战争说起。

什么是侵略?那是赤裸裸的强行在别国领土上驻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国人民的行为。如果以八年抗战来算,日本人是不是在1937年7月7日在中国领土上驻军,然后开始侵略中国?答案肯定不是。

从1894甲午战争,从1894年9月17到165438+10月22日。这一阶段的战争是在辽东半岛进行的,包括鸭绿江保卫战和晋吕战役。鸭绿江保卫战始于10年6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侵华的第一场保卫战。到1931,“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一二·二八事变”...中国人民真的参加了抗日战争。并不是宣传抗战开始于7月7日,1937。

说起东北抗日联军,相信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但是他们是什么时候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2966538.00000010006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无疑是极其艰苦、惨烈、悲壮的一幕。难道说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战争不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行为吗?他们不是来自中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抗战历史就不应该是现在宣传的八年或者十年。.........................

历史是真实的,谁也伪造不了。如果中国和抗日战争的历史年代是错误的,就必须修改和重新记录,才能还原一部真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1945年8月这个历史年份,只能是几十年前中国人民坚持战斗,牺牲生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

抗日战争,永远是一个警钟。我们有责任记录真实的历史,教育下一代,也有责任让千千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记得那段屈辱的历史。抗击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侵略,不是现在记载的八年抗战那么简单。

什么是成功?顺手带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着:“成功:得到预期的结果”,简洁明了。

但是,说到“期待”,就复杂了,让人摸不着头脑。每个人每时每刻,每天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期望。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简而言之,它们无法定义和分类,我们就不说了。

我这里只谈成功,尤其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很棒的话题,不过我只是小范围的做一下。经过七八十年的历练,我得到了以下公式:

天赋+勤奋+机遇=成功

“天赋”,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很多都是“偏才”,所以我弃之不用,用“才”来代替,大家一看就懂了。这个公式确实过于简单了,但是它的意思很清楚。太繁琐了,但又不好说清楚。

说到天赋,首先要承认天赋是因人而异的。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十年浩劫中,冒充天才的人,实际上号召了一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令人费解。今天,在学术界和文艺界,冒充天才的人已经相当少见了。除了羡慕他们“自我感觉太好”,我不敢表扬他们。我觉得对自己的天赋还是客观现实一点比较好。

至于勤奋,历来为古人所称道。酵母菌、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续,守穷久”,更是文人所向往的。如果不勤奋,再有才华也没用。原因很清楚,也没什么好说唱的。

说到机会,人们往往会忽略它们。它实际上是存在的,有时影响很大。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没有送我去德国留学,我的人生根本不会是这样。

我们来分析一下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赋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会不期而至,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勤奋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必须为此而努力。在这里,古人也传授了很多。先说韩文公。他说:“勤劳好闲,成功毁于思。”这两句话大家都很熟悉。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伟大事业的成功,必经三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独自上高楼,望天涯。这个第一名也是。腰带渐宽我也不后悔,为伊憔悴。这第二个环境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种情况也。”静安先生的第一个场景是期待。第二个场景是关于勤奋。第三个场景是关于成功的。这里面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一样。不过我觉得弥补天赋和机遇似乎更全面。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越走越宽而不后悔”的精神来从事学习或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65438+2000年10月7日

季羡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