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绍兴的变化

依靠市场崛起的乡镇企业是绍兴经济的一大特色。

绍兴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其中酿酒、印染、锡箔、丝绸纺织尤为发达。50年代中期,农村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与副业合作社和部分农业合作社一起从事工副业生产,乡镇企业萌芽。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人民公社办大工业,全区把一些工副业企业变成了合作社和队办企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合作社和队办企业,这就是乡镇企业的前身。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在曲折中缓慢发展。

70年代末,“社队”企业的外部环境逐渐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队企业要有大发展。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住良好机遇,利用传统优势,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社队企业发展,加强社队企业主管部门建设。8月,1977,绍兴区手工业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79 12、绍兴区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83 10月,撤地建市,成立绍兴市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3月,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含区、乡、镇、街道、村、村民小组和个人、联户开办的企业,下同),绍兴社队企业管理局更名为绍兴市乡镇企业局,为绍兴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对乡镇企业的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责。县(区)也设立了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区、乡(镇、街道)设立了工业办公室或经济委员会,对乡镇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市场需求、良好的基础、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使绍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从1979到1986,绍兴乡镇企业产值年均增长46.06%,1982年突破654380亿元,1984年突破20亿元,1985年突破40亿元。到1986,全市乡镇企业产值64.62亿元,比1978增长20.75438+0倍;利润总额511亿元,同比增长1009倍;固定资产原值654.38+0.25亿元,增长654.38+0.85倍。此后,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国家整顿政策,提出了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内部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思路,使全市乡镇企业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1987到199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58万元,其中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占69%;460种产品通过了省(部)级以上新产品鉴定;8家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36家企业被评为部级、省级、市级先进企业。?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体企业占主导、工业企业占大头、纺织工业是支柱、骨干企业肩负重任的特点。1990村级以上集体企业(指区、乡、镇、街道、村、村民小组办的企业,也称乡镇企业,下同)9339家,产值11287万元(不变价1980),固定资产原值30。纺织、建材、机电等24大行业25650个乡镇企业。,产值11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0.37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相应项目的51.45%、90.04%、92.04%。纺、织、染、棉、麻、毛、丝、化纤一体化的村级以上纺织工业企业1746家,产值64.7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65438.04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相应项目的20.76%、63.17%、48.77%。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农村工业企业1697家,产值96.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2.16亿元,分别占全市农村工业企业相应项目的20.17%、84.8%和77.17%。年利税超过654.38+0亿元的乡镇企业有213家,产值33654.38+0.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654.38+0.6.35亿元,销售税金654.38+0.61亿元,利润总额2.57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企业相应项目的2.57亿元。(见附表①乡镇企业概况;②乡镇企业基本信息)?

乡镇企业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造福,为农民致富,对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65438到0990,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56.83%,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05%。从1985到1990,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收23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7.85%。同期,乡镇工业企业发电量82.9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55.98%;氮磷肥产量87217吨,占36.48%;654.38+0076万件中小型农具,占85.4%;布24.67亿米,占85.83%;羊毛143.11吨,占69.9%;毛织物2056万米,占85.19%;服装654.38+002.79万件,占比764.438+0%;丝绸面料22888万米,占48.24%;水泥233万吨,占596.5438+03%;石灰485万吨,砖6543.8+03.4亿块,瓦6543.8+07亿块,合计占比654.38+000%。从1979到1990,乡镇企业提供了农村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支出,1395亿元资金用于农业补贴和建设,其中4.29亿元直接用于农业补贴和建设。在此基础上,我市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制度,镇数由11增加到81。同期,乡镇企业发放工资和拨付支农资金共惠及农民57.83亿元。199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1268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18%,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58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54元,其中27.04%来自乡镇企业。同年,全市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有642家,比1985多6.83倍;14 3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通过20个口岸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销售金额1408亿元,增长40.92倍,占全市社会出口销售额的508%,其中直接出口金额1244亿元,增长1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