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2万多人口的契丹人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契丹人的发源地乌拉木草原风光。
内蒙古自治区契丹人的发源地西拉木伦河的源头。
契丹人的发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乌拉木通草原。
廖死后,仍有一部分契丹人南下或北上大漠。千百年来,音讯渺茫,踪迹难寻。上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学院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云南省南部边境的施甸县、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契丹人后裔15万人,大部分居住在施甸县。
据两家研究所1990年以来的调查,这些契丹人是随着当年蒙古军队的远征而定居云南的。他们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契丹族的文化传统。现在,他们仍然在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统称为“我”。他们的身体特征也明显不同于本地人,长高了。这些人有阿芒姜、阿芒杨、阿芒李等姓氏,明清以来改为姜、李、赵、贺、查等。
在这些契丹人的后代中,以德宏自治州蒋家云收藏的《勐班蒋氏族谱》中记载的蒋氏家族的变迁史最具代表性:“蒋氏始祖,姓耶律氏,名鲍基,建立辽朝,为金所灭。后人以阿为氏,改莽。元初,随着蒙古军队的积极南征,他被授予武略将军的职位。明朝洪武年间,因积极抗缅,被判长官司,继承地方职。几代之后,改蒋姓。”这份家谱清楚地记载了勐班蒋氏是辽朝始祖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
在宝山区施甸县乡木瓜村姜家中,还发现了一份施甸龙官司的家谱。书的开头有一首诗,四个大字:辽国始祖始为炎帝,审姬契丹、大辽帝;白马靠男人到河边,青牛靠女人到河边。我是牧野山始祖,八代子孙迁居黄河;南征册封金马,北战皇帝册封六廷臣。姓氏是冯唐的名姓,卢野的始祖鲍基;金牙宣抚政史,世典世袭长讼。公祖德宗历史悠久,后人源远流长;秋霜春露验恩德,报功由来已久。
这首七言律诗既讲述了其族源、家族的英雄历史,又指出了“名姓”的姓氏变迁过程。在这份家谱中,还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描绘了一个关于契丹起源的古老传说。
在施甸县王猷乡木瓜村的西角,还有一座祠堂,即蒋氏宗祠。寺院南北纵深,分前后屋,寺院正门按契丹人习俗开在东墙。在祠堂东门楼前的尖顶檐下,刻有“”二字,后有一竖长匾,框内有“姜氏宗祠”四个大字。门柱之间写着一副对联:“卢野庭前千树,邙江寺有春光。”寺院墙壁上绘有浓郁北方草原风情的彩画,类似辽墓出土的壁画,表现了对祖先的怀念。
近年来,中国专家发现,这些云南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有很高的同源性,与今天的达斡尔人也有很高的同源性,即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从而解开了契丹后裔之谜。契丹的消失,是因为他们的实力淡出了历史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