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镇的历史沿革
这个乡镇的发展始于清朝乾隆初年。广东人兰,带领30多个民族在森林(今竹森村一带)开垦土地、砍柴、开辟园地、建宅。乾隆十年(1745年)间,彰化强人王桂林嫉妒他的成功,却以土匪头子的身份向官府谎报蓝宝,其宿处全是匪窝,即率官兵镇压。因为寡不敌众,我们经过的地方都被烧杀抢掠,最后只剩下三间房子,所以叫“三间屋”。乾隆十二年,广东镇平人、吴人、吴人,在“蓝为贵”后,广泛招募移民,跟随他们开垦旧迹,从熊角湾(今朝阳村)向南扩张至田阳(今铜锣火车站前、建丰公路以南)等地。同时,他们把居住在那里的原住民驱逐到鸡笼山,同时开垦农村,逐渐形成村落。
同年,广东与曾、吴朝刚、曾俊坡、曾东兴等人组织“五大股”,开辟牛角坑、枣坑、山水坑、长潭坑(均在九湖村)。乾隆年间(1736 ~ 1795),广东吴朝光带领吴姓、彭姓青年建立新老鸡笼(兴隆、新龙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嘉应府人赖连辉,开三宅(竹森村)。乾隆末年,李应龙,嘉应府人,开三宅,为铜锣李姓始祖。吴方林带领他的兄弟进入五个地方,开辟了樟树。咸丰初年,徽州人吴立川(吴友宗的后裔)带领他的族人从高埔开始培育新鸡笼(新龙、升龙村)。同治十一年(1872年),广东吴桐林开辟老鸡舍(兴隆村),占地100余公顷。后来清廷解禁汉人携家带口来台,广东的定居者陆续而来。定居者大多聚集在老街(现复兴村),铜锣城街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