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融合期,在这一时期,封建文人除了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外,还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以山川为骨干、以趣味山林为内容的家居园林,以满足日常聚会、休闲、宴请和居住的需要。封建文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或郊区,与房屋相联系。在小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变化,格调高雅精致,达到中求趣的意境,并满足欣赏的要求。宅园大多是“城市森林”,亭台楼阁多,花木扶疏。在数量上,几乎遍布全国,其相对集中的三个地方是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私家园林是最典型的代表。江南私家园林多由封建文人、文人、地主经营。与皇家园林相比,它们的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更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建筑。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内部,字画、工艺品、精致家具应有尽有。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中国园林建筑独特的室内展示艺术,极大地突出了园林建筑的观赏性。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艺木的有机统一。与普通艺术不同,它主要是由建筑、景观、花木等构成的综合性艺术作品。成功的园林艺术,既能再现自然山川之美,又高于自然,不露人工斧凿痕迹。清代贵族、官僚、地主、富商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的城市和郊区,不仅大大超过明代,而且逐渐显露出园林艺术的地方特色,形成北方、江南、岭南三大体系。清初康乾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扬州。乾隆以后,苏州兴盛,有无锡、松江、南京、杭州等多处。比如扬州瘦西湖沿岸二十四景(其实一景为园),扬州的小山谷、片石山房、河源、葛源,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师苑,无锡的吉昌园,都是名园。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都对园林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江南宅园建筑轻盈空荡,翼角高,大量使用花窗月洞,空间层次多样。植物配置以落叶乔木为主,以常绿乔木为主,辅以常春藤、竹子、香蕉、葡萄等。,使四季常青,有花有绿叶,四季不一样。用于江南叠山的石头,如太湖石、黄石石,可组合使用,也可分散使用,可模仿峰、谷、洞、陡崖、弯岸、怪石等多种形态。而太湖石因其透、漏、薄的独特造型,可以作为单山来欣赏。建筑色彩崇尚典雅,白墙青瓦,赭石木结构,水墨渲染的清新风格。中国的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因为南方有造园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条件。在流传至今的古典园林中,南京的私家园林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在私家园林中,最著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很流行的恭维语,就是“江南园林天下第一”。江南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和大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南京是明朝的首都,闲散官员众多,宫殿众多。而且城市周围有山有水,园林也很受欢迎。光是游览金陵园林这本书就有36处之多。其中,有中山王后裔的私家园林十余座。很多私家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帮助下建造的。因为他们的参与,他们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融入到景观的建设中。“外之自然,内之本源”被造园者巧妙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中,再加上自身的感受,他们崇尚自然,追求空灵宁静,逃避现实,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努力营造出一种“清净无为”、“安息心欲”的境界。苏州私家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往往是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将山水、草木、亭台楼阁融为一体,将江南特有的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林间丘陵、山谷巧妙的安排在一起。有句话叫“小花园世界”。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浓缩和寄托了当时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苏州古典园林基本都是私家园林,往往是古代商人、文人、著名隐士弃甲归田、安度晚年或隐居修行所建。例如,苏州园林中著名的沧浪亭是由北宋诗人苏舜钦建造的。以美味著称的网景园,原是南宋侍郎史的住处。另一个以许多假山和湖石而闻名的花园狮子林,是元代和尚天乳禅师的弟子为支持他而建的。江南无锡私家园林纵横交错,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它们适合种植常青树,植物和花卉品种繁多。江浙盛产石头。私家园林中常见的地方很多,布局往往是内向型的,即围在一定范围内,精心营造。他们在园林中一般以厅堂为主体建筑,景物紧凑多变。空间被墙、墙、漏窗、走廊分割。空间的大小是明确界定的,密度是相互交替的,这就构成了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往往由多条观赏路线联系在一起,道路蜿蜒曲折,主干道上往往有曲折。一般来说,私家园林空间有限,规模远小于皇家园林,无法将自然景观入园,从而形成了以小见大、挖池为池、叠石为山、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造园手法等特点。私家园林大多由文人画家设计建造,所以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文人阶层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趣味。受隐逸思想的影响,其风格古朴、典雅、精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