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硝化历史

火药诞生后,就传遍了全世界。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方式,而且在筑路、采矿等经济活动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约在唐朝,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和硫磺传到了波斯和阿拉伯。当时波斯人称硝石为“中盐”,阿拉伯人称之为“中雪”,但也主要用于炼丹,而非制作火药。

南宋时期(13世纪初),火药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当时还未建立元帝国的蒙古军队征服西方,在与阿拉伯人作战时,使用了大量的火药武器,如火炮、火箭、毒罐、雷电等。这震惊了阿拉伯人,并逐渐学会了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元帝国的建立,使中国的火药技术在频繁的商业交流中畅通无阻地流向西方。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打仗的时候,也把火药和火器传到了欧洲。当时所谓的“契丹火枪”、“契丹火箭”是中国的火药武器。所以到了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都有火药和火器的使用记录。

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领主的矛盾日益激化。刚刚传入的火药和火器,很快成为资产阶级摧毁封建领主城堡、建立自由贸易市场的有力武器。火药在开采矿藏方面的应用为现代矿冶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手段。试想,如果没有火药,欧洲人还会像古代一样用斧子挖矿,就永远不会有现代的矿冶工业,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看到公路铁路在山间蜿蜒,我们不能忘记火药爆破的巨大威力。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欧洲火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西方火药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第一人是英国人威廉·比克福德,他在1831年发明了安全引信(又称比克福德引信)。

这项发明不可估量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矿山和采石场的开采技术,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安全;在军事应用中,防御者可以利用引信让地雷和炸药在攻击者脚下开花。

接着,德国化学家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斯海因贝因(Christian Friedrich Scheinbein)于1847年研制出硝化纤维火药(火棉胶),这是一种性能极不稳定的高能炸药。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欧·索拉罗于1847年首先研制出硝化甘油粉末。它具有极强的爆炸性,轻微的震动就会导致剧烈的爆炸。法国工程师保罗·维耶在1884年发明了无烟火药。保罗·埃夫杰的无烟火药不仅燃烧无残渣,不发射或仅发射少量烟雾,而且能产生惊人的弹道效果,使枪械的射击口径非常小,而射程、弹道直线度和射击精度都有很大提高,并使连发武器由手动变为自动。三年后,它成为主要工业国家的共同发明。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硝化纤维素和硝化甘油粉末。这两种火药都是在“火棉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瑞典的诺贝尔兄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硝化甘油火药的研究中。

在实验中,一场可怕的爆炸夺去了他弟弟路易斯的生命。我的哥哥阿尔弗雷德继续以无畏的精神反复实验,终于成功了。

186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装有硝化甘油的小瓶,流出的硝化甘油液体实际上被惰性粉末——硅藻土吸收了,硅藻土在瓶下起到了保护作用。诺贝尔惊讶地发现,两者的混合物不仅保持了炸药原有的性质,而且比硝化甘油稳定得多,加工制造更加方便。这就是一种新型炸药“达纳马特”的诞生。1871年,诺贝尔将10克硝化纤维素溶于100克硝化甘油中,制成类似树胶的炸药凝胶,这就是胶体达那炸药。

诺贝尔为西方乃至世界炸药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生前立下遗嘱,用自己研究制造炸药积累的财富设立了5笔年度奖金,在诺贝尔逝世一周年的190112首次颁发给在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文学、平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1968增加了第六项加分,即政治经济学加分。这就是诺贝尔奖的由来。

20世纪初,英国的内森爵士和林·杜尔改进了诺贝尔的实验仪器,设计了铅分解硝化器。1923年,施密德开发了硝化甘油的连续制造技术。1938年,马里奥·比亚齐首次使用不锈钢设备生产硝化甘油...

火药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常规武器,其爆炸后的灾难性后果远不及核武器,但其现代发展和应用非常值得关注。火药在现代和平建设事业中的巨大威力也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