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问题
刘伯承和小叶丹的故事(《义海联盟》)
即使在枪林弹雨和疲劳中,红军在千山万水中跋涉,仍然高举理想和信念:为全世界劳动人民谋幸福,不分种族和地区。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红军以宽广的胸怀处理了复杂的民族问题,成为我们党今后民族政策的典范。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西北地区。长征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行程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此长时间、广泛地接触少数民族,在中国* * *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艰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感人的篇章,而易与海的结盟无疑是这一系列中最感人的篇章,成为千古佳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军长征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政策的胜利。
彝海,彝语称为“乌勒苏坡”,意为海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距冕宁县城以北47公里。是海拔2286米的高山淡水湖,面积218.5亩。湖水清澈如镜,周林郁郁葱葱。
彝海所在的托乌区是冕宁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后一直如此。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彝族人世代生活在这个山区。这里自然风光优美,但生活条件艰苦。
8月6日,本报长征采访团来到彝族海边,来到彝族联盟纪念馆,来到刘伯承与小结盟的地方。这是红军长征中“义海联盟”这出戏的高潮。然而这部剧的开头和结尾远比话剧复杂。记者在凉山州采访近一周,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刘伯承决定借此机会过彝区。
8月4日,记者从凉山州首府西昌乘坐长途汽车前往冕宁。前半段路是高速路,到了泸沽镇,大巴下了高速。
泸沽镇也是红军选择路线的岔路口。
据凉山州编年史办公室主任李志华和冕宁县编年史办公室主任王大钊介绍,红军从西昌赶到泸沽,从泸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过邓香营,一条是渡河到大树堡,一条是富林,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还有一条是经过冕宁、大乔镇、托吾到安顺场,这是一条崎岖的山路,特别容易通过。
红军熟练地渡过金沙江后,中央军委的意图是迅速北上,渡过大渡河,向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5月20日拂晓,1935,刘伯承、聂率领红军先遣队到达泸沽镇。此时,杨得志、李林率领的红军第一团已提前到达泸沽待命,并派出侦察队到前方侦察。
这时在冕宁县,有几个青年学生,包括陈叶平、廖、李祥云等,是地下党员,影响了周围一批进步青年,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关于冕宁乃至西昌地区地下党的一些故事,下面我们有专文告诉读者。这时,冕宁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采取行动,欢迎红军的到来。冕宁地下党邓明宏、李湘云、、向、分两路去打听红军的消息。在宋林和泸沽,他们分别会见了红军。
刘伯承和聂见到了这些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刘伯承根据他们关于冕宁党组织、泸沽以北路线和敌情的报告,并根据红军侦察队获得的情报,认为敌人已确定红军将走西昌至涪陵的道路,以涪陵为防御重点。刘伯承建议军委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昌路线。
刘和聂立即起草了一份电报,送到了电台。但是中央军委处于行军状态,联系不上。刘和聂经过讨论,决定先派第一团到冕宁,然后再与军委联系。
首次提出“长征”一词。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的著作《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写道:“在过去几个月的行军中,这里的人们是最热情好客的。他们送来了一桶桶糖果、一篮篮新摘的杏子和一串串红樱桃...人们放鞭炮,摆大排档,请红军喝糖水。士兵们不得不为茶付钱,这让村民们很生气。街上到处都挂着标语:‘欢迎红军’,‘支持生产者党’。”
冕宁人对红军的热情,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在得知本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冕宁县宣传部给予了我们格外热情的支持。冕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亲自陪同记者在渤海采访,县委宣传部长亲自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红军长征在冕宁创下了四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冕宁是红军长征以来进入的第一个县城。听说红军来了,国民党的县长钟伯勤带着少量部队逃走了,冕宁成了一座无人看守的空城。当年5月26日上午1左右,红军先头部队进入冕宁县城。刘伯承、聂等红军领导人入城后,把指挥部设在天主教堂。政委聂·荣臻用法语同五名法国修女交谈,劝她们不要惊慌。刘、聂与军委取得联系后,军委表示完全同意他们经冕宁、安顺场北上的建议。
■第二个第一:红军在冕宁建立了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紧接着党中央进驻冕宁县,5月22日上午,政治局委员、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陈云在总政治部总部接见了地下党西昌支部委员陈叶平,了解西昌、冕宁地下党和地方情况。此后,立即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冕宁县革命委员会,以陈野平为主席,李景泉为副主席,钟芳、肖培雄、李发明为委员。革命委员会由财政和粮食科、弱小民族科和行政科组成。陈云起草了革命委员会的通知。
5月23日上午,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在冕宁县文庙大成殿前举行,近千名彝族和汉族群众参加。会议由陈野平主持,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在会上讲了工农武装起来革命求解放的道理,李景泉也在会上讲了话。
■第三个第一:长征时,红军在冕宁组织了第一支农民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红军干部黄应龙任总指挥,陈野平任政委。抗捐战士戴红袖章,有的枪是红军发的。当时全县有500多人参加了反捐军。
■第四个第一:“长征”一词最早是在冕宁提出来的。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贴出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通知书》。全文是: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所有的野蛮人都是兄弟姐妹。
恨四川军阀,压迫洋人太毒;苛捐杂税,滥杀无辜。
红军长征势如破竹;我来到川西是为了尊重外国人的习俗。
军纪很严,不动一滴;粮食买卖公平,价格充分。
当我疏远群众时,不要怀疑或畏缩;赶快联合起来赶走军阀。
建立彝族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的平等自由,再也不被欺负了。
希望努力把这个宣传播出到川西去。
此前,中央红军的文献中只出现过“西征”和“远征”两个字。只是在那以后,红军的电报中出现了“长征”、“一万八千里——李龙进军”、“一万里——李龙进军”、“二万五千里——李龙进军”等字样。
当然,比第一次出现“长征”二字更重要的是这份红军公报所体现的民族团结平等精神。正如彝族出身的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敬华所说,短短156字,形象地阐述了中国* * *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奠定了彝海结盟的基础。
宣布的当天,刘伯承、聂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已向彝区进发。
小叶丹以他的个人魅力独占鳌头。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之一,小了。
在西昌,记者见到并采访了小的孙子,33岁的,他现在是凉山州安监局的一名干部。
沈建国说,当红军进入凉山时,黑彝家族大大小小的分支统治着四川凉山的彝族地区。每个家族分支都有“素衣”(即头人或首领——编者注)。领导者既不是靠遗传,也不是靠任命,而是靠个人修养和品行,是在社会实践中凭借个人人格魅力自然产生的。他的祖父萧就是这样一个“苏毅”。小叶丹从小就很聪明,十几岁时就能言善辩,精通中文。长大后,他能公正地解决家里的任何问题,在那一带形成了影响力,所以被推为“苏毅”。苏毅不是一个家族分支中唯一的一个。例如,小只是家族支系中的一员。白怡在这样的社会里处于奴隶般的没有权力的地位。
“彝海联盟”时期,冕宁县托吾彝区,距方圆几百公里,由吉果(吉谷)、罗红、武罗三个黑彝家族统治,各有势力范围和军事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