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我们误以为古代不存在,实际上不仅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如果古代出现和现代一样的东西,你会惊讶吗?例如,在冬天,我们经常吃火锅。

其实火锅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盛行了。

据史书《韩诗列传》记载,古代人要“敲钟立鼎”,吃饭。

即大家围坐在鼎前,将牛羊肉放入鼎中烹制,共享。

多数学者将此视为火锅的萌芽,其历史已超过1900年。

但其实火锅真正在民间流行起来,大概是在宋元时期。

久而久之,到了清朝,就疯狂到“边吃边吐”:

比如爱新觉罗·洪力(Aisin Gioro Hung Li),邮票狂热者,弹幕鼻祖,书画收藏知名博主,就是“吃吐”的高手。

据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 * *享用了23种火锅66次。

一个宫女在《宫女谈》里吐槽,“我吃火锅吃了三个月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冷的天也不能天天吃火锅,保暖是必不可少的。

你没想到的是,煤在古代很早就被用作燃料了。

煤炭。

中国是第一个使用煤的国家。

烧煤取暖也是古代最常见的方式。

在画卷《清明上河图》的开头右侧,画着两个搬运工,他们赶着五头驴搬运木炭:

可见煤炭在北宋时期已经被广泛使用。还有陆游的一首诗,写着:“地炉禽兽烧石炭纪”。

宋人描述的石炭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石炭纪。

南宋初年,庄绰在《鸡肋》中说:“昔日边地百万,无一人发薪。”

毫无疑问,煤已经进入了汴梁的寻常百姓家。

北宋时期不仅广泛使用煤炭,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商标,而且是带logo的商标。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着这幅中国宋代的广告印刷铜版。

上面刻有“刘进安贾公福针铺”字样,被业界一致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商标。

不仅如此,这个商标的中心还有一个玉兔的形象。

玉兔的形象左右两边以“认门前大白兔留念”的字样为边框,正下方的广告内容为:“买上等钢条,做功夫细针。不要错过房子的使用,转卖就卖,不要给它喘息的机会,请记住。”

图文结合,简洁明了,图形生动易记。

完全具有现代商标和广告的特点。

在我们的祖先发明鼎、芦、甑等具有烹饪功能的炊具之前,肉无一例外都是用火来烹饪的。

在古代,所谓的“烤”肉,人们只是把肉整块或零块直接挂起来,用火焰“烧”一下。

但到了商周时期,肉的烤法开始升级,人们发展出炮、焦、烤三种方式。

秦汉时期,烤肉串非常普遍:

1967年前,阳台上的东汉孙艳墓出土的厨图石刻,是我国最早记录烤肉串全过程的石刻。

这幅画描绘了厨房劳动的场景。

画中有对烤肉串的反应。有人切肉,有人串肉,有人煽火,有人烤肉串...

图片右上方可以看到长方形的烤箱,和现代的烤箱没什么区别。

眼镜在明代就已经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明末苏州人孙也写过《镜史》,可见当时人们对眼镜并不好奇。

现代很流行“吸猫”“吸猫”。

然而,它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古代的猫奴和现代人一样对猫着迷。

中国从先秦时期就有明确的关于猫的记载。

然而,起初,它不是用来“拉”的,而是用来抓老鼠和保存食物的。

到了唐代,波斯猫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皇帝,成为宫廷贵族喜爱的宠物,被称为“貉奴”。

到了宋代,养猫打滚成为一种时尚,宋人养猫还是有仪式感的。

在宋代,如果你想有一只猫,你应该首先通过书籍,如吉翔北童谣舒,家庭必需品和玉匣钵。

还要选个“收养猫的幸运日”,写个收养猫的契约,然后给猫选个彩礼...

“以猫为妾”是宋代养猫的过程:

宋代的吸猫业更加发达。市场不仅卖猫窝和猫粮,还给猫美容。

但说到猫瘾,诗人陆游一定榜上有名!

“溪中柴软暖,不与貉奴出。”

出门?

什么门?

是被子不够暖和,还是猫不容易打滚?

如果能开个小暖炉,盖上软毡,抱着猫,哪里还会有忧愁?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猫迷——嘉靖皇帝。

他特别下令建立了猫室,这是朝廷专门养猫的地方,并给每一只猫一个官职和绰号。

那只猫回到喵星,嘉靖皇帝难过得几天不吃不喝。

大臣们甚至被要求写一篇悼词来超度,把他们埋在金棺材里,并建造纪念碑和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