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长子县的婚俗

婚姻礼仪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讨论婚姻

婚姻谈判,又称“婚姻谈判”,是男女双方讨论婚姻的初始阶段。在过去,它包括“求婚”、“张贴”和“相亲”等几个程序,直到订婚准备就绪。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家庭出身、家庭背景、长相来决定婚姻是否成功,男女双方几乎没有发言权。

旧时农村有“天上无云无雨,地下无媒成亲”的习俗。

男女婚姻无法独立,只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谈婚论嫁讲究的是“田园生活,适合各家”,选门户很讲究。

在沁县,过去门第观念很严重,社会分三等。“有文化的、当官的是上位,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的是中等,附属于轿子、歌手等。上级不嫁中下层,中下层难嫁中上层,各称一家,是门阀。”

(《周琴志》)

求婚之初,男方父母一般委托媒人或依靠亲戚朋友、邻居到女方家求婚,也叫“求婚”。

这个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受”。

如果女方父母答应考虑结婚,便于男方再次或通过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从而“开八字”,请阴阳先生“结婚”,看男女双方命运是否匹配。

长治地区称为“取四柱”。

具体做法是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四柱”写在绢或麻纸上,然后请人算命,看双方有无出入。

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不适合结婚。

所谓“对冲”,是指子与午、丑与末、阴与神、四与海、陈与徐、毛与酉的碰撞,形成“六红”。

一直有“白马怕青牛,兔龙以泪交流,猪猴不尽,蛇虎如刀,一朝羊鼠止”的说法。

同居者能成功,相抗者必避之。在我的家乡,有“男犯婆家三十六,女犯婆家穷一辈子”的说法。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不再重视。

这个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八字”合在一起后,两家会选择吉日传庚帖,重新写明男女的出生年月日和时间。

至此,婚姻初步决定。

按照长治的说法,女方是“被带走”或“被约出去”。

这个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第一部分。

既然现在结婚已经不时尚了,那“贴”这个程序自然就免了。

达到订婚条件,男女双方都要“相亲”,也叫“见面”、“看房”,即男女双方约定在约定的时间见面,最终决定婚姻是否成功。

目前这种习俗在长治依然存在,只是“相亲”的主角从双方父母变成了男女双方。“相亲”的意义不在于认亲戚,而在于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

男女第一次见面,一般都是媒人或者介绍人介绍的。他们相对而坐,窥探对方的外表和行为。所谓“物”也是如此。

(与某人)订婚/订婚

经过婚姻谈判阶段,男女双方对婚姻持肯定意见,才可以正式订婚,即“订婚”和“订婚”。

男方郑重送彩礼到女方家,数量一般由时间地点决定,视家庭富裕程度而定。

这个程序相当于《六礼》中“那吉”和“郑娜”的后半部分。

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订婚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吉日,如农历的3日、6日和9日。双方父母要在选定的日子为亲朋好友举行宴会,称为“定亲宴”。

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已成为亲热的儿女公婆,所以也叫“吃面条”。

在一些地方,饺子是男人宴席上的必须品,意为“挤嘴”,表示希望不要再索要彩礼;女人办酒席,用“肉末面”回敬,取其优点,意思是不送礼不行。

订婚那天,男方家会给女方家送面粉。

女方家送的面粉用小米炒成油饼再送到男方家。

男方分发给亲戚朋友邻居的,叫“通知”。

在上党地区,男方要给女方十样东西,意思是“完美”。

女方“回赠”给男方的东西中,有十包掺了盐粉的麦麸。

这十袋糠盐要撒在未来公婆和弟媳的头上,表示大家都是有福的(糠),有缘的(盐)。

壶关、平顺县等地,男女双方都要互送“四色礼”。

男方送女方“订婚服”、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还男方文房四宝、扇子、钱包、腰带。

其中,腰带尤为不可或缺,代表着“从今往后我把你绑起来”或者“我伺候你脱衣服”。

在上党很多地区,订婚时还讲究交换“龙凤贴”,即一种印有龙凤的红纸贴。

男方送给女方的“龙帖”上写着“求好运”四个字,也叫“诚帖”,大致是这样写的:“我耻于我玉之不足,我祈求我的诺言。

Xxxx弓”。

女方给男方的“凤凰帖”上写有“纪昀”字样,又称“云帖”,大致写的内容是:“我比凤凰还惭愧,愿斩乘龙。

愚兄(弟)鞠躬。"

“龙凤贴”一般用红金、金制成,要折成九折,以示婚姻天长地久(9)。

还有的对折,把男女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在中间的缝里,放在一起刚刚好。

订婚后,武乡还有“请帖”的规矩,就是男方选个黄道吉日准备礼物,领彩礼,由媒人领着,提着两个箱子去女方家,告诉她结婚的日期。

女方也会由亲戚陪同去男方家一次。

回来的时候,男方给了女方一定的钱,还送了一捆棉花,叫“摸亲棉”或“贴亲花”,表示从此友谊继续。

结婚

订婚后,如果男女双方都达到了当地承认的结婚年龄,男方父母会举行宴会,邀请女方父母和媒人选择结婚的日子,这就是所谓的“见面选择”或“选择日期”。

早些时候,通常会提前邀请阴阳师去看黄道吉日。

当地各种生肖的结婚月份是:“鸡兔在七月,虎猴在二八月;三月九月猪蛇,四月十月龙狗;五月、十一月牛羊,六月、腊月鼠马”。

因为人们认为婚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生活,所以都很谨慎。双方父母往往会推迟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订婚。

婚期最终选定后,男方要正式写帖子通知女方。

屯留地区称为“寄天气”,平顺等地称为“写书”、“发帖”。

这个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邀期”。

有些地方,到了这个时候才正式把彩礼给女方。

订婚前是“小送”;现在我要娶“娜比”当“大礼”。

准备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举行彩礼。

男方要按照女方的要求,给女方衣服,物品,钱。

彩礼基本有六种:彩礼钱、结婚蛋糕、结婚面、插戴、成衣、爱红。

西虹是红色棉布,用来做女裤。

其他五种彩礼不一定是强制的,但是你必须要有。

在上党大部分地区,结婚前夕,男女双方互赠“祭品”,包括一点米粉、一刀猪肉(约一斤)、一块生铜和一块熟铁。

母畜缺猪肉,有少许盐。

每一件物品都象征着一定的含义:米粉,意为米粉夫妻,祝愿夫妻俩勤俭持家;猪肉就是死肉换活肉的意思;生铜和熟铁代表铜和铁的联姻,祝愿新人一生相依,白头偕老;咸盐代表缘分,祝新人和睦相处。

男方家预计由新任丈夫亲自交付女方家;新娘家送还,新老公带回来的。

“回来”后,岳家会用红布把小块生铁、一双筷子、一把米粉包起来,表示米粉夫妇即将有宝宝。

至于穿红色的新娘,到处都是。

结婚是一件很大的喜事,人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好运,比如音乐会,天地崇拜,枕头里的筷子(快生孩子了),结婚灯笼。

结婚前一天,女方要把女儿的嫁妆送到男方家,这叫“嫁妆”。

旧时嫁妆一般是桌椅、柜子、衣服、被褥、洗漱用品等,都要贴上红色喜字,或者系上红布。

武乡、黎城等地讲究把核桃、枣放在嫁妆的盆里,再用红色剪纸盖上;沁县的一些村子,向元和长子讲究把筷子和核桃放在枕头里,把麸皮放在鞋子里,把枣子和花生缝在被子的四个角上。

这些习俗都表达了希望新婚夫妇早点生孩子,两个孩子都有,有一段美好幸福的感情。

结婚前夕,女方家要给女儿一个“头”和“面子”。

“顶上”的意思是改变发型,把辫子盘成发髻。

“开脸”也叫“开脸”,光滑度叫“豪脸”。

事实上,是新娘进行美容剃须,以示少女时代的结束。

一般会请一个“全福之人”,即有公婆、父母、丈夫、孩子的老年妇女,用细线把姑娘脸上的头发拧下来,修修眉毛,修修鬓角。

“登顶”和“开脸”后,女方要招待长辈和邻居,同时还要招待即将出嫁的女儿。

民间认为,女儿上了顶,就是家里人了,家里人一定把她当客人,所以酒席很丰盛,女儿也被安排在酒席的首位。

长辈邻居除了要恭喜嫁出去的姑娘,还要教育她要尊重公婆,伺候好丈夫,处理好嫂子和姑姑的关系。

婚礼前一天晚上去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安排。这个人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一般约定好第二天的时间和车辆安排。

注意:这个人需要带一袋面条和五磅肉。

(不是玩笑)

去接新娘

婚礼,又称“婚礼”、“娶媳妇”,相当于“六礼”中的“接吻”。

通常新郎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婚礼前夕,几个小伙子会一起睡在新房里,俗称“温室”。

结婚那天,婆家在大门两边放上一捆谷草,叫做草。

草地上贴着“Xi”二字,里面藏着两门大炮,一结婚就点着。

解放前要准备一捆稻草,放在天地神龛前,同时还要准备一把铡草机和夫妻俩,只准割七刀稻草,所以叫七刀。

切碎的草一部分装入新枕,另一部分放入桶中,供阴阳使用。

出发后,在大门口和新房贴对联。

在过去,婚礼队伍注重各种仪式。从前到后依次是炮手、锣、旗、朱牌的“默”、“避”、宫灯、金瓜、斧钹、铙钹、龙虎旗、团扇、太阳罩,少不了打鼓。

一般轿子坐两乘,新郎新娘坐一乘。

去的时候,新娘的轿子不空,要放花糕、青包子作为镇物;有的地方,一个和新娘同属一个家族,父母还健在的小男孩坐在轿子上,叫“压轿”。

结婚时,男方需要选择1作为陪嫁女婿,2作为新娘的妻子,和1一起去女方家当鞭炮。

返回时,女方需要1人陪同新婚妻子,1人(一般是新娘的弟弟)送至男方家。

有时女方的姑姑、姑父、近亲也把女儿送到男方家。

上党的婚礼队伍里肯定有人陪着新郎。

武乡一带,从老人亲友中找到两个人,称为“冰人”;然后从新郎的子侄中,找一个和新郎年龄差不多的人,这叫“引子”。

有的地方讲究“一女两男”,要求新郎的侄子和两个哥哥随轿子走;回来的时候,女方自然陪着“一女两男”为她送行。

在一些地方,婚礼和送亲是伴随着双方的妻子熟练的礼仪。

陪伴新郎的人一般称为“陪伴”;陪新娘的叫“送客”。

除了“送客”,如果女方去了另一个人,那就是“吃客”。

女儿出嫁前,上党有“哭嫁”的习俗,叫“媳妇哭,娘家有钱”。

据民俗学专家考证,这一习俗的起源与古代的“抢婚”有关,随后女性被抢时的哭闹逐渐演变为婚俗中的“哭嫁”。

这不是喜与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

总的来说,我感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怀念哥哥嫂子和女朋友相处的好,同时也对人生的转折点感到很迷茫。

如果对婚姻不满意,觉得委屈,就要趁机玩一玩,大哭一场。

新娘的母亲、女朋友和家人通常会陪她一起哭。

在婚礼队伍到达后,新娘的门通常会被新娘的姐妹或女朋友们关上并锁上。

一方面显示女方家庭的尊严,另一方面故意捉弄参加婚礼的客人。

参加婚礼的客人怕迟到,要交“开场费”。

新老公出门都带一块猪肉,叫虎肉。到了女方家,就扔到新娘家的房顶上。

迎亲队伍进门后,女子设宴款待。

新郎进入新娘家,也要先向祖宗牌位行礼,新娘家要给新郎敬个礼。

新娘家设宴招待新郎和他的客人。

晚饭后,女方一般会向新郎要“钱”(钱)。

一些家庭还要求给他们梳头。

女婿出了女方家,需要从女方家“偷”点东西带回来,代表好运。

小酒杯茶杯之类的小物件一般都是偷的,是女方家准备的,暗示给女婿的。

当地人称之为“致富”。

在沁县等地,女儿临走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蛋一壶酒,送女儿上轿子。”

湘源还有一个“抓财”的习俗:男女双方都在父母怀里抓几张准备好的钞票,希望以后有钱花,但是花不完,必须给父母留点财力。

退场后,新郎又给公公婆婆磕头,道别。

随后音乐震天,婚礼队伍在女方的护送下,以更加宏大的气势出发了。

女儿出嫁离家的时候,上党到处都是带着母亲的籍贯的习俗。

民间相信“土能生万物,土能生金”,怕拿走了土就拿走了家里种庄稼的好运。

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女儿出嫁,要在炕上穿上新鞋,然后哥哥或叔叔来抬或抬她的轿子。或坐在椅子上被抬上轿子;有些地方,地板上铺的是红地毯或红布。女儿脱下脚上的旧鞋,坐上轿子,换上新鞋。

不管你怎么出去,都不要碰到地面。

女儿走的时候,在沁县,母亲要含着泪绕着轿子转圈两圈,默默祝福她幸福、好运;父亲象征性地护送“百步”,随后由四人陪同,包括他的叔叔、舅舅、哥哥和弟弟。

婚礼路线一般讲究走一大圈,回程不走大路。

婚礼队伍要带上红地毯或红布,这不仅是为了让新娘踩在轿子上,也是为了在经过寺庙、井台或石磨时,用来遮住轿子窗户和新娘,以防白虎星等鬼祟妖怪互相干扰。

在鲁豫别人的婚礼队伍时,双方要交换“针线”,即新娘的针线消灾。

现在,当婚礼队伍相遇时,他们会互相赠送手帕,这就是传统。

在过去,轿子或汽车用于婚礼。此外,在平顺山区的一些地方,新娘出嫁骑毛驴。在长治、屯留等地,新郎新娘要骑马。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的妆容因地而异。

新郎过去戴着宽边黑色安全帽,穿着马褂和长袍,但后来他换上了制服。现在他大多穿西装打领带。

在一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新娘穿着凤冠,绣袍,腰间系着玉带,看起来就像舞台上的皇后形象。

后来,* * *绣袍,换了红色棉袄,不戴凤冠,换了棕色眼镜,全都换成了时装。

婚礼当天,男方给女方送尽可能多的车辆结婚,第一辆必须是红色的车。

最后,最好有较大的车辆(如面包车)在饭后送女方的众多亲戚。

男方最好在11左右去女方家,应付她亲戚朋友的困难。

总的来说是善意的,没有高层的充分讨论,很容易使其成真。

更重要的是,会向女方索要梳头之类的小钱,男方会为她穿鞋。

婚礼

婚礼队伍回到男方家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方的亲友和邻居蜂拥而出迎接新娘。

新娘到了男方家,男方会在新娘下车(马)前给她一份“轿子礼”

女方的嫁妆随新娘送到男方手里后,男方核对嫁妆后会给送礼人、新婚妻子和送嫁妆的帮工一笔酬劳。

然后,举行结婚仪式:先拜天地,再拜高唐,夫妻互相拜,交换礼物(多为结婚戒指),进入洞房。

由男方经理主持,大致有以下内容:婚恋介绍、拜天地、拜父母堂(女方此时要正式称呼父母)、拜夫妻(此时会有小的暴力行为,女方要有所警觉,但一般都是善意的,不会成为刑事犯罪。

)

然后男方需要把新娘抱上楼。男方最好在婚礼前一个月开始体能训练,否则会很尴尬。

到了门口,一般会有一个不可接近的东西挂在门上,需要男方扛起新娘,尽心尽力。

郊区,新娘的轿子到门口,新娘披着布,铺着红地毯,有人搀扶着,音乐齐奏,五颜六色的棚子下鞭炮齐鸣,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父母长辈坐中间。这时,客人和朋友们唱道:

“男女有才,貌美如花,相敬如宾。

我五年生了三个贵族儿子,天下第一。

恩爱夫妻会花很多时间,

一个拜天地,一个拜高堂,夫妻互相拜拜,进洞房。"

后来夫妻俩互相拜了拜,喝了一杯酒,有了一对酒歌。

在亲贤地区,新娘的轿子落在一床红色的被子上。新娘要了下轿子的钱后,在一个“全福人”的搀扶下,踩着红地毯进门。

婆婆随后象征性地用扫帚扫了车三遍,拿了一把土带回家,放在新房炕角的席子下面。

这叫“扫轿子土”,大约与“不走娘家土”的习俗相反。你怕带娘家的土,影响她家种庄稼。我会尽力扫一些,以利于自己的养殖。

上党有些地方,新娘下轿后,要大量往新娘身上撒稻草、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同时要背诵赞美词。

这种习俗被称为“铺草”或“铺喜果”,起源非常古老,据说早在汉代就已流行。

原名“萨古豆”,意在避邪青阳、戊己、青牛。

后来逐渐演变,从驱邪到求好运。

(指新娘和新郎)向天地行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会“拜堂”,也叫“拜天地”。

一般拜堂的地方是在洞房前,有一个祭坛,上面有君主和天地之师的牌位,祭坛后面挂着祖先的帘子。

新郎新娘就位后,两位男嘉宾唱歌引导,磕头三次,祭奠天地、祖先、父母。

然后女方东,男方西,夫妻参拜。

在婚宴上,新娘和新郎通常需要向客人敬酒,新郎需要一个酒量很大的人来为自己完成。

宴会结束后最好有男性车队送女嘉宾回家。

新房

会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洞房。

提前在洞房前或门槛上放一个马鞍,新娘前脚一跨,马上取下马鞍。

进洞房,叔叔铺床,姐夫或侄子抬便盆。

除了一些生活用品,窗户上还有大大的红色双喜字,房间里还有红色的蜡烛。

在沁县地区,洞房有一个水桶,里面装着五谷杂粮、铜镜等镇物,用以辟邪。

灯和蜡烛挂在高墙上,整夜不灭,俗称“长寿灯”。

半夜,夫妻俩会举行“敲子”仪式,两人坐在门槛上喝下汤,俗称“小儿汤”。

放枣,花生,草节等。在喝汤,一边搅拌碗里的汤,一边背诵一首民谣:“左手拌一个结,你的孩子就散开了。”

”同时,我还敲着梆子念道:“梆梆盛邦子明年会生个好孙子。男人会学习,女人会扎花,坐在长椅上,起来。

“它体现了秦人对子女未来生活的向往。

在过去,我期望从婚礼的时候就有孩子。在鹿城地区,洞房门上常用的对联是:“今日银河初渡,新年快乐。”

新娘一进洞房,就有人在床上撒红枣和花生,表示要早点生孩子。

早些时候,新郎新娘进洞房后,要用同样的器具吃喝,还要有一个“结婚仪式”。

一般来说,新娘和新郎从每个杯子里喝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混合,再用另一个杯子喝。

壶关地区流行的洞房酒歌;

女:这杯酒我敬你。由你来做主。

男:我敬你这杯酒,请你亲戚吃米饭和面条。

女:这杯酒我敬你。出门就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男:这杯酒,我敬你,让你生孩子。

女:干杯。出门别忘了你老婆。

男:这杯酒我敬你。我尊敬老人,关心年轻人。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到家中;第九天,新娘会再次回娘家,住上几天,称为“留九”。

男女新婚,性交必然频繁。如果不找一些借口让他们分开几天,对身体没有坏处。

看来“活在九”还真有几分科学道理。

壶关会住九回,称为“接九回”。有句话叫“新婚时不领九次,死后猪狗不如”。

上党和全国各地一样,有“扰新房”的习俗

新婚之夜,非常热闹。

正所谓“不闹,就闹得更厉害。”

还有“婚后三日,不分长幼,宾客、邻里、亲友皆可齐聚新房,逗逗新郎新娘”的民俗。

人们认为,惊扰新房不仅能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还能驱走邪灵,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

(指新婚妻子)和新婚丈夫一起去娘家

婚礼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向他们的家人、亲戚和长辈鞠躬,接受者向新娘赠送礼物。

家族中的同辈、晚辈也会来看新娘,俗称“分大小”或“看大小”,其意义在于确认新娘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

这一天,女方父母带着糕点、面食礼物来到婆家祝贺翁婆,俗称“恭喜”。

婚后第三天,上党仍保留着一些地方“嫁人”“团圆饭”的古老习俗。

这一天,媳妇和公婆来女婿家送饭,看望女儿,怕女儿刚到婆家会害羞,吃不饱肚子会饿。

吃团圆饭,就是确定和婆家的关系。不想和婆家吃团圆饭,就不来了。

沁县等地称为“见3日”或“询3日”。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方回女方家探亲的习俗,在上党也很流行,基本上是婚后第五天,也有婚后第三天,或婚后第六、七、九、10甚至12天,各地不一样。

新娘回娘家,当天返回,叫回门,叫走5天。

如果新娘家专门派人来接,那就叫5天。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叫“进门”,所以新娘从婆家回娘家叫“回门”

新婚夫妇一起回门,成双成对,也叫“双门”。

对于女婿来说,这个习俗有感谢公公婆婆,结识女方亲友的意义。就女儿而言,表现出结婚成家后不忘父母恩情的情怀。

然而,这个受到刚离家离开父母的新娘欢迎的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会被“评头论足”,光是新娘的姐妹们就会让他不知所措。

这些厚颜无耻的女孩把烟灰和黑漆涂在姐夫的脸上,让他吃用辣椒和胡椒包裹的饺子。

新女婿在被戏弄的过程中不能生气。即使他不知所措,尴尬至极,也还是要咧嘴一笑,释怀。

回上党地区流行请女婿,即媳妇宴请新丈夫。之后新老公可以选择去女儿家。

在过去,一个新丈夫必须用请柬通知他的家人,他必须和他的妻子待九天,这被称为待九天。

新老公在这里“会亲戚”,不仅加深了两家公婆之间的了解,也初步结识了双方的亲友,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了基础。

“回门”是上党大部分地方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

不过这一带也有“月圆之时住”的习俗。结婚一个月后,新媳妇回娘家住一个月,才回婆家。

至此,热闹繁华的人生大礼告一段落。

结婚第一年,女方家在某些节假日到婆家看望女儿,这叫追节。

追节一般是两次。

第一次是临近8月15日,礼物包括一套月饼和新鲜水果。

第二次,临近春节,传统的礼物是有图案的面食,比如光饼、豆枕、面兔、铁圈等等。

糕点现在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