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和文学

泰国于公元1257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摆脱高棉王国的控制和影响,兰干亨国王于1283年在古高棉语的基础上创造了素可泰时期的泰语,泰语书面文学由此诞生。泰国的古代文学基本上是宗教文学和宫廷文学。

素可泰王朝(1257 ~ 1377)建立时,佛教和婆罗门教已在这一带传播。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背诵的经文和赞美国王的仁政和佛教成就的赞美被刻在石碑上。这些素可泰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泰国最早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兰干亨的题词。素可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献著作是王立泰五世(1354 ~ 1376在位)根据30部佛经编撰而成的《三界经》。他用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众生所生活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宣扬佛教思想,强调众生要弃恶行善,避免遭受“三界”轮回之苦。《三界经典》广为流传,对泰国社会佛教观的形成和泰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城府王朝(1350 ~ 1767)统治泰国的417年间,泰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封建制度。它继承了素可泰时期的文学遗产,同时吸收了高棉帝国的古文化和婆罗门僧带来的古印度文化。一度呈现出繁荣景象,文学形式也有所发展,出现了格律严谨的诗歌,即甲午诗、科隆诗、禅诗。然而,这期间泰国曾两次被缅军征服。首都大城府第二次沦陷时(1767),文学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素可泰时期,国王非常嫉妒高棉帝国的统治制度和语言,主张使用纯正的泰语。大城王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最高权威,采用了一些高棉君主的传统制度和礼仪。拉马迪·帕蒂一世(1350年至1369年在位)指示婆罗门祭司写了一部水咒,这是泰国第一部赋(立法)的文学作品。《水咒赋》的主要内容是赞美拉马迪·帕蒂一世,宣扬忠君思想。原作是用高棉语写的,夹杂了一些梵语。水咒赋和宣誓仪式在巩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历代王朝沿用了600多年,直到1932年资产阶级改革政变后才被废除。

宗教文学在大城府早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士赋》(摩诃查堪舆)和《大士词》(甲午摩诃查)。这两部作品都是由巴利语原文翻译改写而成,都讲述了释迦牟尼之前最后一次转世的故事。以歌颂国王的仁政和丰功伟绩为主要内容的宫廷文学也出现了,如拉马迪·帕蒂二世写的《阮白赋》,帕西玛·霍叔写的《纳莱大帝颂》。

民间口头诗歌创作在大城府中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长篇叙事诗《昆昌与昆平》,这是一部民间文学杰作,在泰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宫廷里聚集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西巴拉。著名的文学作品包括泰国第一本教科书《如意珠》(Zindamani)、《关于爱情故事的长诗《帕罗赋》(Paro Fu)、《十二月》(Tawato)、以禅宗风格改写的《罗摩衍那的片段》(Ramayana,Bie Da)和历史题材。这一时期出现的戏剧叫“罗琨”,全部由演员扮演,后来又叫“罗坤诺”(庭外戏)。

在大城王朝后期,“格律”(八句诗)变得非常流行,尤其是戏剧和二重唱。在创作形式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赋种,叫做“甲谱、刻龙”。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是坦马铁贝王子。作品有《铜河之行》、《离愁别绪》、《摇船》、《欢乐经》、《马来福》等。后两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翻译改编自梵文原著。

就戏剧而言,纳莱时期的宫外戏已演变为宫内戏“罗琨乃”,均由女演员扮演,只在宫内演出。有许多戏剧,如《拉玛简》、《加拉格尔》、《卡维》、《查亚塔》和《马诺拉克》。

吞吴立王朝(1767 ~ 1782)的通布里国王,致力于平定内乱,抵御外敌入侵,同时着手整理泰国文献,并亲自撰写《罗摩剑》片段。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赋至冠珠》、《伊瑙》、《嘉吉》、《吴立王之歌》、《吉莎娜的姐妹》等。此外还有一本《中国之行》,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1771年国王派遣使节访华的事实。

1782年拉达那的辛格王朝(曼谷王朝)建立后,继续收集遗失的大城府时期的文学作品,完成了《卡威》、《桑通》、《大师府》和《张琨》、《坤平》的编纂和增补。

泰国古典文学在曼谷第一至第三王朝时期再次繁荣。虽然大部分作品以大城府时期的故事为蓝本,但形式多样,语言也更加优美生动。散文也变得流行起来。其中有一位著名作家是昭披耶·帕坎,他从中国移植了《三国演义》,开创了“三国”文体,对泰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有顺吞普、帕波拉的马努七世王子和帕玛·哈蒙德。后者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他以诙谐的讽刺手法写下了著名的诗剧《拉·邓朗德》。

曼谷王朝的四至六世国王都是诗人和作家,其中五世国王帕尊拉·高宗和六世国王帕蒙·高古最为突出。其他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包括《扎班吉》、《以禅宗风格写作的帕舒顿》、《女诗人坤素旺》和她的滑稽剧《帕玛莱·铁台》和《一百个乌那鲁的故事》、《帕梅拉的《感动泰国》、《伦敦游记》和《散文》、《泰国驻英国使节》和《帕萝》、《那拉提巴王子的戏剧》等。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包括龙丹王子、诺莫·索尔、皮耶纳曼·拉恰·敦、帕沙拉巴萨等。

第4至第6曼谷王朝时期(1850 ~ 1925),泰国周边国家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泰国处于缓冲国地位,被迫开展“夹缝外交”。在文学上,从国王四世开始就提倡向西方学习。到了国王六世,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大,古典文学开始衰落。

泰国新文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泰国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萧条,人民贫困。1932年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改革政变,泰国从此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教育的普及、报刊的增多、留学生的派遣,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的译介,泰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文学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渗透到老百姓中。新文学的作者大多是来自平民的知识分子,他们痛恨封建权贵,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们的作品都试图表达这种思想,在人物塑造和题材选择上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新文学创始时期的著名作家有西巫拉帕(Kularb Saipradit)、马莱·丘皮尼、阿卡丹庚、多马索、索·古拉马洛赫等。

西巫拉帕是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此期间,他的小说《投降》(1928)、《人》(1928)、《生命之战》(1932)都有较大影响。《投降》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经过重重波折赢得了一个年轻姑娘的爱情,表现了作者渴望变革,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男人》写的是几个青年男女的理想、情操和爱情纠葛。《生命的战争》通过一对患难与共的恋人最终分手的故事,猛烈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马莱·丘皮尼(1906 ~ 1963)的三部小说《终身伴侣》、《沉默的美人》、《娜拉的心》,写的都是女性为了爱情、自由、幸福而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故事,因与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合拍而风靡一时。后来,很多作家也纷纷效仿。

阿卡坦根王子(1905 ~ 1932)的小说《人生的戏剧》(1929)和他的姐妹小说《黄种人和白种人》(1930)是旅居海外的泰国人写的第一部小说。前者意在表明生命、快乐和痛苦都是无常的。后者告诉人们,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这两部作品情节新颖,描写现实,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德梅索开始创作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她的小说大多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泰国风俗、家庭和爱情等。,以细腻的手法,丰富的哲理,较高的文学价值,所以受到人们的欣赏。

1932年资产阶级改革政变前后的泰国新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被泰国评论界称为“黄金时代”,但具有成熟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并不多。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巫拉帕的长篇小说《画的背面》(1937),高素朗卡娘的《妓女》(1937),马纳展荣的短篇小说,雅克的《人间英雄》和麦孟顿的《常胜将军》。

二战后,泰国进步势力更加活跃,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家提出“为生活而艺术”的口号来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他们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社会,揭露黑暗,指明方向。西巫拉帕的中篇小说《再见》(1950),小说《向前看》(1955),小说《魔鬼》(1957),还有《伊莎拉·阿曼达》。

另外,巴莫的历史小说《四朝》(1953)和塞拉沙塔巴纳瓦的小说属于谁?(1958)索·古拉马洛赫的小说《中国自由军》(1950),虽然有不同的倾向,但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和苏联、中国的革命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泰文。

泰国的进步文学在1952和1958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20世纪60年代,文坛相当沉寂,言情小说泛滥,有价值的作品寥寥无几。从1958到1967,泰国评论家称这10年为文化上的“黑暗时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两位女作家的创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geshana ASU shin(1931 ~)的小说《人之船》(1969)讲述了一个在腐败的社会中误入歧途的可怜女孩的故事。《日落》(1972)讲的是一个公务员试图出人头地,但最终失败了。(1931 ~)在他的小说《他的名字叫甘》(1971)中写道,一个医生自愿去一个贫穷的国家治疗穷人,但他被杀害了。这三部小说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现实,提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他们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很大的影响,分别获得了东南亚条约组织文学奖。

65438-0973年,泰国爆发“十月十四日运动”,促进了文学。“十·一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异常活跃。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同情劳动人民。这时描写人民反抗和斗争的作品增多,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康盆温塔威的小说《东北人的儿子》(1978)获得东盟文学奖1979。小说描写了泰国东北部一个进步青年不满社会现实,决心改变东北贫穷落后面貌,努力奋斗的故事。此外,著名作品还有拉·皮蓬的《一个国家》(1977),青年作家康曼昆凯的《乡村教师》(1976)。在诗人中,以瑙瓦拉·蓬拍汶(1940 ~)、维塔耶贡·昌贡(1946 ~)和昂康·干拉亚那蓬(1926 ~)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