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这么难容?
韩信投靠刘邦的时候,不打仗,更不用说战功了,从项羽那里跑过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兵仙帅”,活捉魏降燕求,四面楚歌灭霸王。刘邦的西汉终于建立了,说是被韩信打下来也不为过。
西汉建立不久,刘邦就接掌了韩信的兵权,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王”。最后以“成功就是萧何的失败”收场。。就连“天上不死”、“地上不死”、“国王不死”、“无绳缚他”、“无刀杀他”的“五仙”牌子也没能救他一命,三族覆灭。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这次不一样。刘邦不是原来的村长而是西汉的皇帝。以前是为国而战,现在是坐吃山空。为了永恒的稳定,以免失去权力。姓异的“王”成了刘邦邦背上的一根刺。不管韩信是否可靠,一旦他有“不忠”,就会成为大祸。刘邦生前几乎“拿下”了所有征召的君王,这是巩固政权的重要举措。
第二,韩信很年轻。吕后担心在刘邦死后继承王位的儿子会不可控,将来会对国家造成威胁。不仅刘邦有“惧朝”之意,吕后也有“灭朝”之意。
第三,韩信本身就有问题。韩信从齐王变楚王不久,就被斥为谋反。刘邦设计活捉韩信,也没把他怎么样,就被贬到淮阴后放了。后来有消息说,一个叫“陈毅”的义军和韩信有来往。这件事被韩信家人归咎于“吕后”,成为压垮韩信的最后一根稻草。两件事可以看出韩信身边的人都不靠谱。这是韩信的问题之一。
第四,齐国灭亡后,韩信没有向刘邦汇报就称王。刘邦不得已,只好认了。这是在领导有难的时候“搭把手”,有点不厚道。领导给了你施展才华的权力,领导给了你名利双收的机会,你却拿着架子,太小家子气了。这是韩信的第二个问题。
五、之战,刘命令韩信攻打楚国,韩信置若罔闻。因为待遇不好,答应封“楚王”才出兵。这已经不是小家子气了,几乎是“威胁”了,这也是一笔欠账。这是韩信的第三个问题。
六、吐星淹死人。历代国王身边总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们总是防备着主人耳边的这种耳语。时间久了,假的也会变成真的。陈平问刘邦:“有人说韩信造反了。韩信知道吗?”刘邦说:“不知道。”陈平:“陛下的精兵能超过韩信吗?”刘邦“比不了。”陈平:“陛下的将领能打得过韩信吗?”刘邦:“打不过。”.....我相信刘邦在回答陈平的问题时,可能会额头冒冷汗,后背凉风。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有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好弓藏。消灭敌人,谋士必死。这个世界让我做饭。"
韩信《高功盖主》,刘成邦杀你。刘邦那一代明君都这样了,那其他人呢?一切不都是为了一个“私人”吗?
如果用一个字回答主要问题,那就是“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