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有什么特点?
首先,它体现在中国戏曲的古老性上。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文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
古希腊悲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有着我们至今津津乐道的辉煌。但是这场辉煌的戏剧在公元前2世纪末结束了。
印度梵文戏剧很早就有了,但是现存的剧本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到12世纪,随着梵天古典文献的衰落,印度梵天也消亡了。
世界上三大戏剧表演系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俄戏剧表演体系是指以场景为导向,模拟真实场景,创造生活幻觉的戏剧表演体系。
德国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指将舞台视为流动的空间,无场景、无表演,使演员与观众沟通的戏剧体系(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分离效应”),具有某种哲学意义。
梅兰芳的中戏表演体系,是一种形神兼备的戏剧表演体系(即写意)。
其次,体现在它的发展进程与欧洲戏剧完全相反。
欧洲戏剧走的是各种艺术因素逐渐分化独立的道路。欧洲戏剧起源最早,古希腊每年春夏都会举行祭祀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狄俄尼索斯颂》,冬天的《狂欢队之歌》,都有服装、歌舞。公元前6世纪以后,经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的作用逐渐降低,对话和表演的功能逐渐加强,形成了以对话和外部肢体动作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诗歌的语言逐渐被模仿的生活语言所取代。诗剧转化为戏剧。差异化的歌舞成为戏曲、舞剧等独立的新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戏剧元素逐渐增多,既融合了唱、跳、说、演等主要艺术因素,又在前进的道路上随时吸收、融合了当时新兴的技艺,成为综合体的一部分。
第三,体现在中国戏曲的丰富和深刻。
古希腊一般将艺术分为五类,即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和诗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涉及史诗和悲剧。实际上,戏剧具有诗歌(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并逐渐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戏曲这种综合艺术的特点更加突出。中国传统戏曲中不仅有诗歌、音乐、绘画、舞蹈、说唱、杂技、武术,甚至还有魔术和体操...
艺术: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广播电视。
戏剧被称为“第七艺术”
第四,体现在其独特的外观上。
用西方戏剧理论和体系来定义中国的戏曲,往往是不可能的。按照传统习俗,西方戏剧理论仅指戏剧、歌剧和芭蕾,不包括在内。歌剧被归类为音乐学科,舞剧被归类为舞蹈学科。所以西方人觉得中国戏曲这种形式很奇怪,很不规则。他们早就不情愿地把京剧叫做“京剧”。
首先体现在它的全面性上。
王国维先生说:国剧就是“唱歌跳舞讲故事”。
唱腔:是戏曲表演中人物表达或叙述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就歌词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曲牌体,如昆曲、高腔;一类是板腔戏,如京剧、评剧和各种梆子戏。
念: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人物之间对话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京剧分京白和韵白,昆曲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演员的身材、表情、风格、神态等表演的总称。
国剧的制作多为程式化的动作,多为写意。
打斗:也叫“公开打斗”,有时表现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打斗,有的则是集体战争场面。国剧的开场有很强的舞蹈性、程式化和表现力,也是写意多于写实。
其次,体现在其写意性上。
所谓“戏在演员身上”。
戏曲表演的动作相对于生活语言和动作来说,是变形的、强化的(夸张的)、美化的。
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根据用途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候桌椅就是桌椅,比如演播厅、自习室、政务大厅、金色大厅等环境。
有时候桌椅不是桌椅,桌子可以是床,可以是山;椅子可以当窑门和井。
桌椅具体指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演员表演。某种程度上可以指一切。
整体来看,脸书的象征意义是“赤忠白奸”,所以像曹操这样的奸臣比较白脸,像关羽这样忠勇的人比较红。另外,脾气暴躁的人往往是蓝脸,正直无私的人往往是黑脸,快乐的人微笑,悲伤的人哭泣。脸很亮,每个人都很生动,观众看到脸就知道这个人了。这是歌剧单纯的一面,也是形象的一面。
中国戏曲服饰以明清为主,根据表现故事的朝代做一些变化。其写意性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饰特征的忽视,只考虑戏曲服饰是否符合与人物塑造相关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
戏曲服饰不仅要有装饰性,还要有舞蹈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戏曲中的袖子、斜旗、箭衣的大腰带、纱帽的帽翼、脚上的厚底都具有舞蹈的特点,都参与了人物的塑造。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可以用一个“马戏”来代表位置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枪匆匆”的曲牌来表达一个之前已经提到过的丰富内容,那就是“无所不短”;(急三枪用途广泛。一般喝酒,看信,小场面。文武百官上朝,还政于民,将军过场报讯。你可以用这个曲牌。)
歌剧舞台上也可以用20分钟的“柔板”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将军也有可能用“枪花”或“刀花”的长篇表演来表达获胜后的喜悦之情。这就是“话长”,因为这些内容有利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
第三,体现在风格化上。
程序的本意是规则、规范和法语;建立某种准公式,规范法律,称之为程序。换句话说,戏曲的节目是一种标准化的表演形式和套路。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说法,讲的是戏曲技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训练的难度。
要掌握“欲左必先右,欲上必先下,欲高必先放,欲轻必先响,欲慢必先快,欲直必先斜,欲矮必先高,欲浮必先沉”的原则。
程式化【四技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唱、读、做、玩、跳。
读:比如失街亭,丞相马谡涨薪,赵云、马岱、王平四大将平淡的报了名,但是马谡的报名却很张扬。他把“马”字打得很长,加了两个“哈哈”the word“匡”字突然合上,我用力咬在嘴里,摇头晃肩,洋洋自得。
这种释放、关闭和闪现至少传达了三个信息:
第一,任性,性格决定命运;
第二,马苏是这部剧的一个角色,他有资格“放个谱”;
第三,展现演员的功力和嘴皮子的力量。
兀术报名“挑中华车”也很有意思,不能错过他的一个称号:“孤独,大金榜四王子扫宋大元帅昌平王玉玺,闫妍宗弼皇帝兀术!”生动多彩,一气呵成,颇有自尊,自信,自得。
它告诉观众岳元帅的对手是认真的,也暗示他所面对的战斗将会非常险恶。加强对手的重量也增加了英雄的重量。
杨小楼在《霸王别姬》中说:“酒——来!”银瓶突然裂水爆裂,霸王之声激荡,英雄末路之感感人。不要说于吉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都碎了。我一听录音(只是视听)就要冷战了
这里只读两个字,剧场效果绝不比读1800字的独白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惜墨如金”的表现力——它让你感触良多,而不仅仅是听了很多、看了很多。
绩效实现方法
1,毯技:指传统戏曲演员应掌握的技巧,如“抢背”、“垂发”、“虎跃”、“筋斗”等。
2.腰腿功:指戏曲演员应掌握的腰腿功,如“弯腰”、“洗腰”、“踢腿”、“废腿”等。
3.发弹:指国剧演员用戴在头上的“发弹”来表达情绪所需要的功夫,一般在遇到悲痛、惊恐的情况时使用。
4.紫菱功夫:指戏曲小演员用戴在头上的紫菱来表达固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包括“涮铃”和“拔铃”。
5.口口功:指传统戏曲演员利用胡须来表达情感的技巧,如“说理”、“抖”、“挑”。
6.袖技:指传统戏曲中舞蹈演员运用“水袖”表达感情所需的技巧,如“抖袖”、“转袖”、“举袖”等。
7.扇技:指戏曲演员所要求的使用手中扇子的技巧。
看剧就应该明白“国剧虚拟化”的门道。
空间流变的虚拟性;
国剧的舞台是流动的空间,人物不断上上下下,也表现了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时间变化的表现方法在于时间的虚拟性,利用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向观众解释。场所的变化,也就是空间的变化,是通过演员的“马戏”来实现的。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走了半个圈或者一个或多个圈,就说明人已经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不管两个地方有多远或多近,走在圈里就够了。
周围环境的虚拟化:
歌剧舞台上对周围环境的虚拟用法是最多的,因为歌剧舞台的表演原则是用最简单的布景和装置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周围环境大多在舞台表演的范围之外,它们大多是模糊的,演员的行为和唱腔“解释”了人物生活的环境。而这种虚拟环境的再现也需要观众的想象力。
时间的虚拟性:
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是灵活自由的,是虚拟的生命时间。有些时间是故意拉长的,比如一个将军打败敌人后玩枪或玩刀。就是拉长时间或者暂时停止时间来表现人物战胜敌人的快乐心情。有些时间是刻意缩短的,比如唱一段或几段来表达过去的一夜,用“三枪匆匆”的曲牌省略不必要的表白。有时候是对时间的假设,比如《三岔口》,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现夜晚。
动作对象的虚拟化: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动作,有时有动作对象,有时可以省略。有的都省略了。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角色上了楼梯,他只是做出了在楼上掀衣服、抬腿的动作,而楼梯却不是。当人们打开窗户时,窗户也被省略了。有的是部分省略,比如骑马的图形,马省略了,但还是有鞭子;人航行,船和水省略了,但有桨。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简约、虚拟特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