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家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说法。“六畜”一词最早出自《左传·西宫十九年(公元前641)》中的“上古六畜互不相容”。此外,在《李周》中,有记载说“其畜宜受六根之扰”。汉代郑玄注:“六因素,马、牛、羊、豚、犬、鸡。”可见,马、牛、羊、猪、狗、鸡是中国古代的六大家畜。研究这六种家畜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没有发现家畜。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都是12000年。在这些遗址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种植水稻的植硅石、陶器、石器和骨器。据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种植农作物和陶器的起源追溯到约12000年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发现的动物的种属都属于野生动物,没有证据证明当时有家养动物存在。

据考证,中国的家畜最早出现在约10000年前,比栽培作物和制作陶器的起源晚了约2000年。这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特色。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狗、猪、羊、牛、马、鸡等主要家畜的出现。

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中国最早的家畜是狗。狗是被狼驯养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只狗的左下颌骨,距今约10000年。它的下颌缘有明显的弯曲,与狼的下颌缘不同。齿列长度为79.40 mm,小于狼。它牙齿的排列也比较紧密,和狼明显不同。它下颌骨上每个测量点的大小都比狼小。

根据这些判断,可以确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下颌骨属于一只狗。大约在9000年前,住所和墓地中埋葬着11只狗,这是当时人们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对待,显示了当时人与狗之间的特殊关系。贾湖遗址犬的下颌牙列和测量点均小于南庄头遗址。可以看出,在人类喂养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狗的牙列长度逐渐变短。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牙列与狼相比已经明显缩短,因此研究者认为中国养狗的历史不会停留在10000多年前的南庄头遗址,有可能追溯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狗的驯化可以导致人类狩猎战略、战术或技术的一些变化。这种饲养行为并没有为人类提供很多稳定的肉类来源,也没有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狗作为最早驯化的家畜,帮助人类积累了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的经验,为后来驯化多种家畜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狗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家猪来自约9000年前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研究,发现了猪下颌骨上牙槽骨尺寸减小导致的牙列扭曲现象。牙齿几何形状的测量结果与家猪相似。猪的年龄集中在特定的年龄组,与野猪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型不同。猪的数量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占很高的比例,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野猪种群在所有哺乳动物中的比例;将猪的下颌骨葬于墓中,开启了数千年后在多处遗址发现猪下颌骨的先河;DNA的研究结果证明它属于家猪的系谱;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证明这些猪的食谱与人工饲养有关,一系列判断结果证明贾湖遗址约9000年前就有家猪。

家猪的出现意义重大。千百年来,没有一种家畜像家猪一样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肉类资源,在精神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时期,家猪的养殖技术也传到了整个东亚地区,对这一地区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羊可能是由灭绝的红羊驯化而来。到目前为止,我国能确认的最早的羊出现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和青海。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天水市赵石村遗址5号墓和青海民和县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中,突然发现了与他们随葬的羊骨。5000 ~ 4000年前黄河中上游的许多遗址都发现了羊骨,随着年代的更新,数量逐渐增多。在一些遗址中,还出现了带有灼烧痕迹的羊肩胛骨,可见与占卜有关;所有羊骨的测量数据都非常接近商周时期的家羊。DNA研究结果证实,具有这些遗传特征的羊起源于西亚。食谱研究发现,羊的食物中含有人工喂养的小米秸秆等饲料;根据羊的突然出现和DNA证据,大概是通过文化交流,驯化的羊从中国境外传入中国。

家养绵羊和后来的山羊可以为人类提供肉类和奶制品。羊在古代祭祀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羊毛还可以为人类的衣物提供原料,提高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获得羊毛和针织羊毛产品也促进了手工业专门领域的发展。

现代家牛起源于大约10000年前西亚的野牛,经过驯化后逐渐传播到东西方。中国古代的黄牛是大约5000年前从中亚引进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黄牛位于5000多年前的甘肃省。许多遗址出土的黄牛数量一般从早到晚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黄牛骨骼的测量结果证实,与商周时期家养黄牛的数据非常接近。从4500年前开始,黄河中上游的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埋黄牛的现象。例如,在河南柘城县善泰寺遗址,距今4500年至4000年左右,发现9头黄牛合葬在一起,摆放比较规整;DNA的测定结果证明它与起源于西亚的黄牛属于同一谱系。食谱研究证实,它吃的是人工喂养的小米秸秆。

家牛的出现,除了使人类肉类资源来源多样化,在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外,它最大的用处就是用牛耕地。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古代农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新生产力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堪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大约5500年前,中亚的野马驯化了马葭。至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家养马。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前的甘肃省,很多遗址突然发现了马骨。在黄河中下游,马葭突然出现在距今约3300年前,属于商代晚期的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那里发现了很多车马坑,一般是1辆战车,2匹马。在殷墟遗址的西北山上,还挖掘和钻探了65,438+000多个马坑。每个坑中的马匹数量从65,438+0到37匹不等,这些马匹很可能彼此和睦相处。由于在大约3300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没有发现马骨,但在大约3300年前之后发现了许多有车马和埋马的遗址,研究人员认为干青地区可能是马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通道之一。因为干青地区家养马的出现与世界上最早的家养马相差几千年,所以家养马或中国饲养家养马的技术很可能是从中国境外传入的。

家养马的出现,有提供肉类资源和精神领域的特定作用,但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作为战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人类的迁徙、族群的融合、语言文化的传播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鸡肉

家鸡起源于生活在西南亚的原始鸡。现在可以证明,中国最早的家养鸡是在距今约3300年前的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发现的。现在只有两个证据,一个是对骨骼形态的观察,一个是甲骨文中已经分出“鸡”和“雉”两个字。

鉴于考古遗址中很少发现鸡骨,所以养鸡只是为了吃肉的解释似乎是不完整的。

鸡会下蛋,得到蛋可能是养鸡的另一个原因。《诗经》中记载养鸡与鸡鸣有关,这可能是当时养鸡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为止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我国六种主要家畜出现的时间、地点、种类如下:约10000年前,河北省南部出现狗;大约9000年前,猪出现在河南省南部。大约5600-5000年前,羊出现在干青地区;大约5000年前,黄河上游出现了黄牛。大约4000-3600年前,马出现在甘肃东部。大约3300年前,河南省东部出现了鸡。这些家畜起源或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但它们基本上位于中国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