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的发展与历程
定义
汉代乐府诗的定义汉代所谓乐府,是指一种音乐器官。它除了创作和制作歌颂文人的诗歌和演奏新的歌舞外,还收集民歌和歌词以供消遣。《汉书艺文志》:“自孝武帝立乐府以来,采歌谣,故赵、秦、楚取而代之,皆受悲喜之影响,亦能观风俗,知厚云。”汉武帝采诗不仅是为了考察人们的隐居生活,也是为了丰富乐府的音乐以供娱乐。
魏晋六朝时期,乐府从一种风琴的名称变成了一种带有音乐的诗体名称。继《诗经》、《楚辞》之后,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可以用音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
唐朝指的是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又叫词,又叫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风——乐府,它曾经辉煌一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原为官职名称,负责作曲、训练乐师、收集诗歌和民歌供朝廷在祭祀宴会上演唱、观察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中国的集诗制度源远流长,夏树尹正就有集诗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诗经》原本是官方颁布并被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断,集诗制度无法实行。秦朝统一时间短,什么都要做。虽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无集诗之实。汉朝承袭秦制,经济萧条。乐府机关只能学旧,勉强维持。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非常强大,于是乐府规模扩大,夜间采诗。到了东汉时期,诗歌收藏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请百姓听民间故事”,而皇帝何则派遣使者“分头旅行,游历各郡各县,听民间故事”。这种时尚在南北朝时被沿用。在梁肖时期,社会已经把“乐府”从官方的名称变成了一种诗体。刘勰《文心雕龙》除明诗外,乐府中还有专门的一章。《昭明文选》和《许翎鱼台新诗》也开设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词,也有民歌诗词,即凡是能通过音乐传唱的诗词歌赋,都称为“乐府”。在这两种诗歌中,民歌和诗歌是精华,文人的歌和诗是在民歌和诗歌的露水下萌发和成长的,所以要高度重视民歌和诗歌。
北朝在战乱间隙推行的采诗制度与汉代是一脉相承的。郭茂谦的乐府诗《两鼓角横吹》中保存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汉文,有的是译作。虽然只有六七十件,但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了与南方截然不同的粗犷豪放的精神,展现了风土人情的另一幅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较多,有的描写战争和徭役带来的苦难,有的歌颂勇武精神。尤其是木兰诗,是热情歌颂木兰是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的传奇人物。《花木兰》与《焦仲卿夫人古诗》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面貌。不仅开辟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唱法乃至律法都起到了桥梁作用。
参考数据
/view/7652.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