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论文

作家强巴·曲杰

作者简介强巴曲杰,西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西藏拉萨850000)

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体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藏族传统舞蹈/舞蹈理论/身韵、动作、体态/审美特征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体韵、风格、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把握古代民族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个

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早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随着藏族的形成和发展,藏族舞蹈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内容。

探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五大文明之学》中,舞蹈被归入“巧夺天工”(即技术),这说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在大文化的范围内,并形成了具有成熟理论基础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藏族历史上,绝大多数舞蹈如“羌木”不仅配有书面的“舞谱”,还用“台词”记录了“舞曲”;“卡尔”舞《藏古谱》的音乐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歌中,有很多关于“谈舞”的歌曲。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舞蹈是什么、形体运用、九种舞技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藏族舞蹈的精髓,也是舞蹈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藏文古籍(注:龚措:知识集锦[M],中书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和姿势是人体塑造的奇葩工艺之一”的讨论,首先,舞蹈定位于人和人体做出的各种动作,创造出各种“奇葩工艺”。正是这种活的“手艺”,展现了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古人能够如此精辟地阐述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充分证明了舞蹈艺术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高度认识,同时《九舞术》(注:桑杰·嘉措:《四医典·蓝流璃札记》[Z],130页,木刻(藏文)。)简明透彻地阐述了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蹈的“情”来表达生命和情感的。比如“婉约、英姿、丑陋”,都是通过各种生动的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喜欢说话,用人体把“凶、笑、恐怖”的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样,内心的“悲、怒、善”等情感也用人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九大技巧”的观点,不难看出,舞蹈是通过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形、声、情”在舞蹈中的和谐运用,进一步凸显了舞蹈的审美特征。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逐渐从简单的模仿和无意识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古代西藏的“九种舞蹈技巧”是布拉马普尼在古印度《乐舞论》中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通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许多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博罗多穆尼在讨论‘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来被印度舞者增加到九种。这九种‘少女’主要用于卡达卡利舞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注:虞海燕:《东方舞苑琐事》[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这与藏族古籍《舞技九》中论述的内容不谋而合,只有“怒、恐怖、勇猛”三种,其他六种根本不同,古印度《拉斯》也没有提到舞蹈艺术中“形、声、情”和谐运用的观点,这有力地证明了藏族先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审美意识的结合,以民族审美需求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点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个民族都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套反映本民族生活、思想感情并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创作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情感表达最直接的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最能体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听到自己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兴奋,并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关节。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身体自然地舞动起来。这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的强弱、强弱、开放、幅度、舞蹈节奏的差异等。有的民族舞蹈以人的下肢为主,上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半身动作丰富,下半身动作较少;在一些领域,大动作是舞蹈之美,而在另一些领域,微妙的舞蹈是美丽的。正是许多舞蹈风格蕴含着民族审美情趣和特色。

“审美意识是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动态反映,一般称为‘美感’”(注:王朝文:美学导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美感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美感等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表现形式,还包括欣赏活动或创造活动中的特殊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了较为符合民族审美特点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舞蹈理论和舞蹈美学密切相关,但不能一视同仁。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么跳的问题,而舞蹈美学是解决身韵、体态、动作、节奏,如何表达情感、体验美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自己的审美特征,但由于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和宗教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藏族的舞蹈包括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有卡尔的歌舞供上流社会欣赏;还有专门用于宗教仪式的羌姆舞,还有很多教派的藏戏舞。以上舞蹈形式和技法虽有不同,但舞蹈的基本体韵、动作、体态、技巧十分相似,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相似。服装方面,除了宽、胖、瘦、颜色有差异外,款式基本一致;此外,他们以圈舞为主的舞蹈方式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反映。藏族古籍(注:智者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书中将“九种舞技”改为“九种诗歌写作”,要求诗歌写作者将舞者的体态、节奏、丰富的情感写在诗歌中。同样,要求舞蹈者在舞蹈时表现出诗情画意,诗情与舞融为一体,以歌载舞,以词传情,以手势促情,使藏族舞蹈充满活力和激情。藏族歌谣里说,要想跳舞,就得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里跳,就得在不可动摇的大山里跳。跳舞的节奏快如夜空中的闪电。这就好比萨班巩义沈剑写的书(注:萨典巩义简赞:论音乐[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人们盛装打扮,人们欢快地载歌载舞,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是藏族人民歌舞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也有因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而不同的舞蹈和节奏。比如以前藏族的舞蹈,活泼有力,热烈典雅,柔美灵动,有很强的纯农区和城市市民的特点。后藏舞奔放,步法灵巧多变,配以“赞年”琴,充分展现了西部高山人的个性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步伐优雅稳健,舞姿婀娜洒脱,充分体现了古象文化的魅力;藏东康巴人的舞蹈雄浑、粗犷、奔放、浑厚,充分显示了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之美,在藏族古籍和民歌中有大量的记载。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中“打开歌之门”一章,记载了大量关于舞者姿态的歌谣。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比如林芝地区的水果和声《祝歌者舞者三层楼门面》中唱道:

柜子是锅场的仓库,今天要开仓库门;

手臂是卓舞的翅膀,今天我要展翼;

腰是歌舞摇摆的地方。今天我想放松一下。

膝盖是锅场的风轮,今天我要转啊转;

我的脚是锅农的滚球,今天我要去滚。

藏族古籍(注:龚措:《知识文库》,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对舞者的形态要求是:

上半身动如雄狮,腰部动作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放松。

全身姿势要柔和,表演表情要狂傲。

动作慢如流水,膝盖要抖。

脚趾要灵活,一般要求英姿飒爽。

……

从以上舞蹈过程中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式美、节奏美和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协调统一运用。很多藏族古代民歌中关于特定身体要求的歌词与古籍理论如此吻合,不能说一个民族对舞者的形体和舞蹈有着相同的美感。上述对舞蹈形式的要求并不是含糊不清和脱离实际的,而是在至今许多藏族舞蹈中得以保留,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嘉和声、贡布箭舞等。男舞者非常讲究上半身的动作,无论是否手持道具,上半身的动作都是大气磅礴,很有高原人的味道。同时,在“过卓”、“过协”等许多舞蹈中,男女舞者的胸部或上半身都是微微前倾的,并不是一种背部显物的舞蹈。这种现象除了与衣服、装饰品的肥大有关外,从舞蹈的角度来看,还与动作的大小、力度、对比度密切相关。

在藏族舞蹈中,腰部动作非常丰富,无论男女舞者都非常讲究“妖娆”腰和“摇曳”腰的运用。无论是以脚为构思的“叠和谐”,还是以动感线条的“和谐”,腰部柔软摇曳,给人充分展示了人体的线条之美。牧区的“热巴舞”和“过卓”中,女性的腰部动作非常丰富。他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后腰动作,都是把腰做得最好的。迷人的腰肢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审美特征。此外,在民歌和古籍中,认为“膝窝”和“膝盖”是“最灵的地方”和“要颤抖”的地方,并描述为“风轮”和“车轮”。许多藏族舞蹈中的“膝”动作的确是最典型的具有地方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