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为什么要建都江堰?
都江堰的建立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早日统一。无独有偶,商鞅变法改革后,秦国也一度名满天下,贤良多贤,国家日益强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特殊战略地位,说“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司马厝话)。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战国末期,秦的赵浩棋任命通晓天文地理、深居简出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台后,首先下定决心根除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非常严重的地方。李白《蜀道难》中的“直到两个统治者在这个地区的迷雾时代中挤身而过”和“人或成鱼鳖”的悲叹和悲惨境遇,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是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有90多条支流,上游有黑水河和杂谷脑河。中游都江堰灌区有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白条河、蒲阳河。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主要水源来自山体陡峭的右岸,大支流都是从右岸山体缝隙溢出。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闽江的水波动很快,水势湍急。
扩展数据:
每年雨季来临,岷江等支流水势暴涨,经常泛滥成灾;当雨水不足时,它会再次引起干旱。在都江堰建成前两三百年,古蜀王国杜在岷江脚下开了一条人工河,把岷江的水分入沱江,以消除水患。
秦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掌管蜀郡。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李冰依托当地百姓,在岷江流入平原的冠县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总体规划是将岷江分成两股,一股引入成都平原,既能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农田,化害为利。主要工程包括鱼嘴引水堤、沙飞堰溢洪道和宝江口进水口。
百度百科-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