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美学讲座有感

因为假期业余时间比较无聊,放假前带了两本书,《美学与连接人与神》四讲,回家看。

上学期听了一个马来西亚设计大师的精彩讲座,设计师,上帝,生死,然后就好奇了。我想了解更多的奥秘,想知道人与神在形式上的关系是怎样的,于是找了《与神沟通》这本书来读。

我看《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门课程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我想这一定是本好书,所以我在图书馆找到了它。

在《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概念出发,倡导“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理论,建立了一个宏观的理论体系,既回应了国内外流行的美学流派,又从哲学的高度将社会与自然与学科的实践和积累统一起来,论述了美与人的本体论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什么是艺术?基于这些问题,作者在四个讲座中讨论了美学领域中许多复杂的命题。既有对从古至今各种代表派别观点的评论,也有自己的见解。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子,文笔也简洁流畅,所以这本书虽然是要做美的入门,但读起来并不觉得繁琐和令人望而生畏。总的来说,作者以简洁有力、极其浓缩的文笔,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带领读者进入宏伟的美学殿堂。

四场讲座中,让我受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看法。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可以欣赏的东西都称为美,但李泽厚认为这是对美的概念的概括。由于美是具有积极价值的审美对象,它总是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所以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于人的感性。这就带来了审美对象的问题。李泽厚将其解释为:只有人的主观感受、意识和客体相结合,才能在‘意识形态’中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而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物质生产的物化和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人通过长期实践而确立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符合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来看,符合目的是自然美的方面。从社会美到自然美,他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整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审美问题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审美心理学的专门研究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由美感创造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中介,即主观审美心理。因此,美感的研究需要从审美心理学上进行研究。

美感首先是赏心悦目,这里的耳目不仅仅是认知而是享受,而这种享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愉悦,而是身心上的愉悦。其次是赏心悦目。最高的形式和最高的境界是愉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不仅仅是眼睛和耳朵,更是心灵和情绪的感受和理解,更是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它与崇高有关,崇高是一种崇高感。在中国,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美学四讲》中的“美学”,是一种哲学美学,是一种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美的本质,美感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审美心理。但都可以用“自然的人化”这个概念从哲学的高度和人类学的本体论来讨论,所以说到底,关于美和美感是什么的问题,都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和美感的出发点,也是美和美感的归宿。

读完《美学四讲》,也在网上找到了很多学者对《美学四讲》的个人见解和评论,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