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袁绍真的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惨吗?

一个不完美的出生,根本影响不了开放的人生。

袁绍虽号称“四国三公”名门望族,但早年并不如意。作为一个有爵位的袁绍,他实际上不是袁术的对手。而袁绍凭借自己的能力、人缘和运气(被长相清秀、气质端庄的程远收养,并得到袁峰和魏源的喜爱),成功获得了袁家的大部分支持和资源,使得原本出身的袁术更像是一个私生子。

这也是袁术和袁绍一直不处理的根本原因。在古代宗法制度的环境下,长子自然有合法的继承权,但袁绍似乎轻易就打破了这条铁律,这让袁术气了一辈子。

成为袁家新掌门后,好处滚滚而来。袁绍,年仅20岁,就当上了濮阳县令,有着清廉能干的名声。不久后,袁绍的父母(养父母)相继去世,袁绍为此哀悼六年,隐居洛阳。

年纪轻轻,袁绍就掌握了程远家族的一家之主的权利。袁绍虽然不在官场,但突破了这么大的牌子。《后汉书》曰:“既已厌台,客已归,节已尽,必力争上其庭,士无尊严,可反之,满大街。”就连十个常规随从之一的赵忠也感到惊慌。“袁本初静静地坐着,复活了死者。我不知道这个儿子会做什么。”叔父魏源听了,责备袁绍,袁绍没有改变主意。

由此可见,袁绍虽有四世三公之衔,但显然并不完全依赖家族。否则,同样出身,甚至比袁绍更胜一筹的袁术,也不会落得“葬身骨”的下场。更何况所谓的“四世三公”也没那么伟大。同样获此殊荣的杨修家族和于迅家族,都堪称“四世三公”,甚至不止如此。于迅家从战国的荀子(李斯和韩非的老师)传到汉末的三国,比袁绍的四世三公强多了。

就连三国大赢家司马懿,也是一个颠覆汉朝的天才阴谋家,但他只是走了袁绍的老路。

东汉末年,由于几次党同伐异的灾难,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宦官、外戚、士绅相互冲突,权利之争愈演愈烈。隐居六年,袁绍作为士族领袖,结交了不少党员,以袁绍的影响力帮助他的外戚何进夺取政权也是绰绰有余。但袁绍几次失水准,令人怀疑。袁绍真的不如曹操吗?

不一定,袁绍帮助何进灭宦官很容易,但外戚的力量还是让士族被碾压,袁绍或者士族迫不及待的走上政治舞台。其实,外戚和宦官虽然是东汉的两大毒瘤,但也是东汉皇室的两大支柱。外戚和宦官被彻底铲除后,皇帝的权利只能由士族垄断,袁绍自然可以成为新一代的开朝人。

黄巾起义爆发,党禁解除,蓄谋已久的袁绍开始了颠覆东汉王朝的阴谋计划。第一,他鼓励刀锋消灭太监。在袁绍的有意放水下,何进感到难以为继,于是出现了计划中最重要的棋子董卓,彻底消灭了皇权,瓦解了朝廷的威信。

曹操说,杀太监只要一个头领就够了,何必叫地方将领进京?而这个隐隐的举动,正是袁绍的提议。可以说,东汉在深处的彻底滚动,就在于这个意见。这么说袁绍真的不知道董卓入京的后果?显然不是。董卓入京的最终受益者是谁?

是董卓吗?是刀锋吗?显然不是,是十八路军阀首领袁绍成功抓住机会吞并了四州之地。董卓入京,其实一开始是想有所作为的,但董卓显然低估了皇室的影响力和士绅的影响力。董卓其实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大老粗,而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但是任何一个处于董卓位置的人都会臭名昭著,除非他能像黄富松一样不贪权不贪利的放弃兵权自己。董卓显然不是一个自律的人,也不是一个愿意遵守东汉政治圈规则的人。于是董卓成功粉碎了东汉皇室的尊严和权力,让皇帝的威严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后汉书》:片刻间,卓拟废李,说邵曰:“天下之主,当有智,每每思灵帝,使人怒毒。董侯似乎可以做到,今天应该成立了。”邵曰:“天下富于春秋,无恶不作,以昭天下。公若违礼,则废枷而立,恐公不安。”卓挥刀对邵曰:“汝怎敢立!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不是我吗?我想做,谁敢不做!”邵硕对他说:“请你出来和老师讨论一下这个国家的大事。”卓说:“刘的种不足。”邵大怒,说:“董公是天下唯一健康的人!”横刀出远门。挂在东门,却奔冀州去了。

袁绍先是在董卓身上刷了一波威风,刷完就跑了,于是敢于为国正名的袁绍忠心耿耿,不畏强权,远近闻名。董卓也怕袁绍和袁绍家族的名声。而是给了袁绍一个渤海提督的官职。

我们来整理一下。何进杀宦官,召董卓入京,是袁绍的主意。袁绍第一个反对董卓。最终成功成为十八路诸侯领袖的是袁绍(其实没有十八路,只有言情),批判董的是袁绍。无论言情还是倒影,袁绍连阎良和文丑都没带。

也就是孙坚和曹操鼓足勇气攻打董卓。明眼人自然知道,反董不过是士族的遮羞布。士族想取代东汉,又不想亲自结束,于是任由董卓肆虐。袁绍作为救世主彻底消灭了狼群,自然找到了新的王朝。

司马懿后期也是如此。曹爽的蛮横行为让大部分士族失望,甚至包括忠于曹魏的大臣和将领。曹爽的一系列骚操作让魏国国力下降,很多仁人志士感到不安,希望有一位老师主持正义。并州刺史孙立去找司马懿诉苦,司马懿安慰他说:“罢了,忍无可忍。”

被寄予厚望的司马懿通过兵变,以郭太后的名义废了曹爽。当曹爽有了皇帝的王牌,他以“一个财主”的身份引诱曹爽投降,最终成功掌握军政大权。

袁绍真正的失败在于,他虽然是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家,却不是一个能扫平群雄的军阀。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袁绍很少关注民生。乱世,地方军阀都想尽办法挖掘战争潜力,而拥有四州的袁绍却没有。袁绍死时,河北人民无不悲痛,可见袁绍深得民心。

袁绍特别致命,因为他习惯官场,不熟悉战场。东汉王朝被成功瓦解的时候,没有消灭功臣的意志、气度和谋略。袁绍不流血拿下冀州的兵,靠的是阴谋和政治手段。公孙瓒败于曲艺,高震却因功杀了糜竺。

他几次与汉献帝失之交臂,还故意攻击东汉的袁绍。他是真的看不起董卓演的汉献帝,无视汉献帝大旗的号召力。

吞并河北容易,消化河北的士族和将领不容易。袁绍因为长期深耕官场,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官场的平衡。统治之下,河北与河南的斗争从未停止,袁绍没有镇压,而是下大力气平衡,可以说是外国之忌。

战争期间,许由家族因贪欲受到惩罚,促使许由投奔曹操,导致官渡之战一败涂地,也是冀鲁豫派系斗争的结果。早在打败公孙瓒之后,郭图就反对巨手提出的缓杀曹操的建议,两派已经是如火如荼了。

颍川派(河南)陈迅、郭图、辛平、辛毗兄弟,武将春雨琼,与颍川相邻的南阳人许由,原是河北边缘人,投靠颍川派。居寿、田丰、沈沛、武将张合,都是河北本地的读书人。是沈沛在官渡抓了许由一家,是郭图劝张合投降曹操,是季枫杀了田丰。

所以官渡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派系斗争,但实际上即使官渡之战失败了,袁绍的力量在当时仍然是最强的,曹操仍然不如袁绍。

不好的是袁绍还没有吸取教训。心比天高的袁绍根本看不起自己无所不知的弟弟曹操。官渡之败,让袁绍很容易生病。他还没安排好继承人就去世了,派系斗争尖锐的袁绍集团就垮台了。颍川集团的郭图、辛平、辛毗支持袁谭,河北的沈沛、季枫支持袁尚。两派不惜兵戎相见,最后还是占了曹操的便宜。

袁绍虽然没那么惨,但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公。他爱惜自己的名声,有很强的名士风度,是个天才的阴谋家,失败的军阀,统治混乱。他最终没有被自己打败。但却拉开了士绅登上政治巅峰的序幕。历史虽然大转弯,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士绅政治这条主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