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初中历史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中历史一直被忽视,虽然近年来被纳入中考范围,但只是在初三才被重视。

结果学生初一初二根本不听,以为初三就可以随便突击了。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

但实际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

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能力的培养。

有些同学不会口头总结,不会动手分析,不会用笔描述,不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简要评价,只会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

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

像这样的学生,一旦遇到全面灵活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初中历史教育中的这种现象呢?通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观念在起作用,主次观念影响学生思维。

在基础年级的各个阶段,学生的脑子里都没有历史。

因为平时的考试没有体现出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背零散知识点的同学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所以“历史很好学,除了死记硬背就没别的了”的观念被大多数学生接受。

虽然近年来有所关注,但是很难改变骨子里的那种思维,所以老师的讲解也就变得徒劳了。

二是点数少。

虽然历史在中考中已经作为一门学科,但是它的分数只有50分,这让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并不在意。

记得有个家长曾经说过:不就是50分吗?考试的时候好好背就行了。

更有甚者,学生作业多了,干脆放弃历史作业,不做了。考试范围涵盖四本书。找知识点无疑是大海捞针,让学生的历史成绩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拳脚,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大批综合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人才。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必备素质,尤其是开拓性人才。

具有创造能力的年轻一代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之一。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受教育者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

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然要求。

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还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使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超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超前性或前瞻性。

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注重教学知识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逐步把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过渡到引导讨论的方法。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话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安排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部分,并去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研究资料等,为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重点阅读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大纲或者报告。

教师还应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学生回答问题的预期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预期学生回答的程度。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做一个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学生也可以提问,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老师也可以随时补充。

在讨论的最后,老师们找到困难或有意义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出讨论的优缺点。

对于一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不强迫学生接受。

这种讨论式教学法能否应用到初中教学中?答案是肯定的。

初中生一般在十一二岁——十四五岁之间。

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疑问的时候总会问问题,经常能问出各种幼稚却很有哲理的问题。

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孩子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和经验。

在这种背景下,完全可以给学生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大脑,激发他们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由于上述讨论法是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方向传递信息、获得创造性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

它有以下优点。

首先,注重学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查找、收集文献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能让学生从被动回答问题发展到主动提问。

其次,课堂上师生间的小组和自由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也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和与他人的合作,可以将个体的思维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学的“自我中心状态”。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特征。

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努力收集、整理、思考,精神和体力高度紧张,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毅力。

这种积极的人格心理是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

第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更有针对性。

比如我在讲二战的时候,让学生画一张二战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图进行讨论,然后学生结合课本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得出英法德苏各自的目标,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可见,讨论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