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民俗文化和历史

简介:乔奇节,即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一篇关于七夕民俗文化和历史的文章。欢迎阅读。

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七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它不仅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而且在传承过程中与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突出了自身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和对性别文化的认同和确认。南北朝以后,七夕逐渐从农耕祭祀的节日演变为以女性为主角,以乞讨技艺为主题的乞讨节或女儿节,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节日。

在汉族的众多节日中,七夕是独特的,尤其是对女性来说,所以它也被称为乔乔节或女儿节。从其起源、传承、变异、衰落的整体演变轨迹来看,七夕的渐变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逐渐从最初的功利性节日类型,如时令、农事、祈福祭星,转变为娱乐性的节日类型,特别是牛郎织女神话给它带来了一种悲凉的节日效应,这在其他节日中是不多见的。今天,只要我们历史地、客观地研究中国情人节习俗的起源、发展、演变、衰落的真实传承路线,就能反思其深层的古代文化意蕴和传统观念意识。七夕作为民俗文化的象征,积淀了汉民族深厚的精神内核。

牛郎织女节的神话传说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和基础,渗透着男耕女织的理想社会观念。牛郎和织女是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织女的心灵手巧符合古典农业文化对女性自身的要求,符合封建社会女性的伦理规范,深受人们接受。因此,牛郎织女的神话已经成为中国情人节习俗中的传统象征。

牛郎织女的神话有一个过程。起初织女和矮牵牛只是两个星座的名字,后来演变成主宰庄稼的星神。史记?官书?织女也是天女的孙子。?星星和神有着和人类一样的血缘关系。到了汉末,古诗《送别牛郎星》终于被进一步拟人化、人性化,产生了两颗星相恋的爱情故事。善良的人们不满惨淡的结局,编织了喜鹊搭桥的情节。《季华李》诗引《风俗通》:织女七夕渡河,鹊桥作。相传第七天,喜鹊无缘无故被砍头,也是因为把织女和梁杂交了。?可见牛郎织女的神话已经逐渐成熟,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牛郎织女的神话积淀了汉民族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和承认女性心灵手巧特殊地位的观念。首先,牛郎织女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的代表,初步体现了在道德伦理上对自由恋爱、打破等级门户束缚的向往,也深刻暴露了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伦理束缚。天河不通,就是礼俗执拗的体现。最后一年一度的七夕聚会,与其说是人们善良美好愿望的表达,不如说是这种善良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失落感。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从头到尾都带给了人们快乐和悲伤的心理感受,既有今夜重逢的喜悦,也有好不容易相聚的惆怅和失落。这种甜蜜又悲伤的气氛弥漫在七夕。人们不仅能感受到难得的惊喜,还能体会到生命永恒的悲凉,从中体会到人生诸多哲理的悲壮和永恒的奥秘。因为这种喜忧参半的心理体验的强度,产生了一种永远团圆的美好愿望。

七夕上乞巧现象的出现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七夕原有的祈福丰足的季节性农耕行为进一步发展,从祈星到乞巧;其次,由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深入人心,节日传说中的织女形象令广大女性怜惜和敬仰。这种对织女的崇敬和怜悯变成了对织女心灵手巧的钦佩。于是,随着牛郎织女节传说的反复推广,七夕终于演变成了一种乞巧现象,代代相传,成为七夕特有的主题,使得七夕的文化意蕴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乞巧节,妇女节或女儿节。

讨巧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长期的男权封建社会中,女性应该心灵手巧的思想不仅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男性的意愿,也是女性自身的‘美德规范’之一。所以乞巧在封建社会极为盛行,前所未有。

据《开元天宝遗》记载,唐朝皇帝杨贵妃每年在清华宫设宴,直到七月七日夜。这时,所有的宫女都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水果和酒,向牛郎星织女星讨教聪明。同时,大家都去抓蜘蛛,关在一个小盒子里。天亮了,他们打开盖子观察蜘蛛网的密度,以此作为是否聪明的标志:蜘蛛网密多了,疏多了。民间纷纷效仿,成为一种习俗。当时的宫殿是用锦缎做的,高达100尺,上面可以站几十个人,陈列着瓜果酒菜,还设置了祭拜佩妮和织女的座位。嫔妃们每人在月亮上放一根九孔针和一根五色线,这是熟练通过的标志。南唐皇后李煜更是别出心裁。他每次在七夕求巧,都要命令一百个工人用红白丝在月宫竖起天河的形状,晚上巧完了再收起来。到了宋代,大多数富裕的家庭都在院子里建起了色彩斑斓的建筑,称之为乔奇楼。铺地板,磨喝音乐,花瓜,饭桌,笔砚,针线,或者孩子写的诗。姑娘们献上巧手,点上香祭拜,这叫乞巧。女人在月亮上放一根针,或者抓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她观察了盒子里的蜘蛛网。如果蜘蛛网是圆的,就说她聪明。和过去一样,可以看出,乞求聪明在历史上风靡一时。

如果考察巧乞讨的具体细节,有很多复杂细致的点,比如如何判断你有没有巧乞讨。荆楚他那个年代的编年史:?甜瓜上有一张习字(蜘蛛)网,被认为是火柴。?有的还抓了小蜘蛛放在箱子里。第二天,清丹看着织网,蜘蛛丝越密越巧。?针扎月亮?这是另一种令人兴奋的方法。针是由金、银、铜和铁制成的。有五孔、七孔、九孔针,能使线快速穿过。正如唐代诗人祖勇在七夕写的:?在月球上穿针引线容易,在微风中穿针引线难。不知道谁聪明,明天试试吧。?另一些地区,在太阳或月亮下放一盆水,把针放入水中,看针浮在水面时盆底的影子。如《帝都风光简介》所载:?有云朵、花头、鸟兽、鞋子、剪刀、水茄子影的,称为巧乞。?这些乞讨骗术中潜移默化的习俗规范,说明乞讨骗术现象不仅在历史上流传已久,而且在地域上传播甚广。

讨巧是我国女性心灵手巧的写照,也是在长期的专制压迫下,女性要求提升自身价值的一种变体形式。但是,这种求巧的变种形式,依然走不出女性自我克制的怪圈。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心灵手巧不再是女性唯一的美德标准。当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乞巧现象逐渐淡化,以至于在现代生活中,七夕上的乞巧成了名存实亡的遗迹,如清末余杭女子陈伟清在七夕诗中写道:吴彤金井路花秋,瓜果聊天省钱。然而,语言法庭上的孩子们,这个世界能做些什么呢?代表了女性的某种觉醒和对乞讨技能的冷淡态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七夕乞巧的逐渐没落,七夕作为女性的节日,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成为了过去。随着中国情人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只想到七夕牛郎织女的相会,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终于完全丧失,于是中国情人节也变得和往常差不多了。

七夕作为一种民俗,它的产生、发展和逐渐衰落有很多因素。七夕,从最初的季节原因和以农耕为主的祭祀仪式的选择,以及这种星辰崇拜的世俗化和人性化,到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苍凉的神话,转化为对女性生活的各种美好祝愿,都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