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到美国的早期移民
首先,用亲身经历确认历史发展
文史都要求描写生活的真实和本质。历史写作不能虚构,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作为依据,作者的个人经历在写作中并不是特别重要;文学写作不排斥虚构,但个人经历,尤其是生活细节的真实很重要。如果仅从个人经历来看,黄在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上无疑具有优势:三代华侨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在《唐人街》里写的都是个人经历,他个人(包括家庭)的经历证明了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这也让这本散文集显得格外真实和厚重。
黄在书中叙述道:“我的祖父在17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卖猪仔’的时候,作为一名‘合同工’,来到新大陆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17后回国结婚。由于《排华法案》的实施,他无法回到美国。”(论海外华文文学)这里的“排华法案”指的是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的一项“十年绝对禁止华工入境”的法案。1884修改法案,条款增加到17,扩大了限制中国移民的范围;1888年再次升级为Squet法案,禁止临时离境的华工返回美国,并拒绝了2万多名回国探亲的华工。黄的爷爷大概也在这两万人中。
早期的中国移民在美国做苦力,开矿、修铁路、开垦荒地,为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美国经济繁荣发展之后,这些华工成为白人排斥和攻击的对象。由于美国限制华人入境,华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之一就是“冒名顶替”。1906旧金山地震和火灾后,移民局的档案全部被烧毁,很多华人趁机假装自己出生在美国,取得了美国的证件。在“法官确定了土著子孙的国籍权之后,又一种冒名顶替的手段应运而生。”美籍华人在中国探亲回来,向移民局申报生了一个孩子(一般是男孩)。这为移民创造了一个空缺。若干年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可以转让或出售这些空位及相关的口供材料,让其他华人冒名顶替入境。“既然是用假名申请移民,就不能取原来的姓,必须在移民纸上改姓。黄的父亲于1924年以假名卓移民美国,黄也于1948年以同样的名字卓移民美国,所以黄的中文名字是黄,但英文名字是卓。合法姓氏变非法,非法姓氏变合法,这在美国华人中相当普遍。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局发起所谓的“忏悔运动”,要求拿假公民身份的中国移民向政府“忏悔”自己是“非法移民”,然后移民局根据情况重新办理移民手续,借机打击迫害中国社会的进步人士和异见人士。1962,黄的父亲被迫向移民局“坦白”,但黄拒绝“坦白”,被警方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着,他的父亲被迫出庭作证,称自己的儿子是“非法移民”。结果,黄被判处有期徒刑三个月和有期徒刑五年。为了保护自己的公民权利,他和美国政府打了十年的官司,最终在1974被允许重新申请美国国籍。
读《唐人街》第一辑《时光痕迹》的系列散文,仿佛是在和作者一起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史,而作者的“美国梦”也确实和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联系在一起。为了梦想,黄在15岁时随父亲来到美洲,但在踏上这片乐土之前就失去了自由。他作为囚犯被送到移民局,被拘留审问。就像我父亲十几岁来到美国,被关在一个没有天使的天使岛上(《失物招领日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极端反华反共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黄在部队服役期间,因与张美忠关系正常化、反对朝鲜战争,被认为从事“反美”活动。他被军事法庭判处“开除军籍”,并下令开除军籍。所有书籍、日记和数万字的小说手稿被没收。在巨大的压力下,他长期呼吁中美建交,并和几个朋友发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他自己创办了著名的《泰晤士报》,并在创刊号上报道了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破冰之旅”。邓小平访美时,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跟踪采访,写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里根总统访华时,作为美国记者团的一员陪同。1974应中国外交部邀请,率美国代表团来北京出席国庆25周年庆典。1979 65438+10月1,他第一次在所有美国中文报纸独家报道:美中正式建交!
鉴于黄先生在新闻、出版、翻译和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他长期致力于美中友好和文化交流,旧金山市长威利·布朗代表旧金山市县议会宣布,1998年65438+2月1日为旧金山“黄及美中文化人日”!与早期华人遭受的歧视、虐待和欺凌相比,这是美国华人移民史上的历史性事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黄与张美忠建交时就被视为“非美”,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并被开除军籍。20多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却被视为打开美中关系大门的“英雄”。历史发展是多么戏剧性啊!因此,有人认为黄的政治理念至少比美国总统领先20年。黄的荣辱得失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他在美国奋斗了大半辈子,充分展现了海外华人热爱祖国的童心!这是这本书感人的地方。
第二,穿越时空的洞察力和概括性
唐人街又称中国城、唐人街,是中国人在外国居住的地方。早年美国排斥和歧视华人,华人移民经常被白人欺负、殴打、枪杀。为了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华人聚居在一起,被挤在一个狭小的生活区,逐渐形成了这个被四堵看不见的厚墙围起来的唐人街。
黄的唐人街不仅描绘了外国人神秘的一面,如:香烛环绕的寺庙,神圣庄严的菩萨和雕像,雕栏的中式建筑,武馆,中医馆,药铺,瓷器店,丝绸店,中餐馆和麻雀馆,节日里还有鞭炮,春联,舞狮,舞龙,粤剧和京剧。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穿透时空的洞察力分析了唐人街形成的历史原因,指出“唐人街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在不同的时代,你会在唐人街看到不同的东西,感受到不同人性的冷暖。唐人街也是美中关系的温度计和晴雨表。美国五六十年代政治冷风吹的时候,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唐人街也未能幸免。70年代,美国不得不面对现实,主动改善对华关系,唐人街就像雨后的晴天(《走过杜坂街》)。这样,唐人街就与中国的传统人际关系、季节变化、美中关系和世界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唐人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时政评论,使黄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的抱怨,而是有情有义,地位崇高,举重若轻,对生活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旗帜》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短文。作者从美国“911”事件说起,好像不挂星条旗就不爱美国了。然后,我们谈到了旧金山唐人街“换旗”的热点问题。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庆。一个侨社在当年“独一无二”的唐人街同源会礼堂悬挂五星红旗,遭到手持棍棒和利器的歹徒袭击,打伤群众并扯下五星红旗。现在,唐人街的大部分侨社都降下了蓝天白旗,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仪式举行时,美国市长和其他政要也将受邀出席。作者只是在升旗的问题上反映了唐人街50多年的沧桑。
香港的黎明是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沧桑,这么盛大的交接仪式和庆典场面,这么多海内外中英人的复杂心态,他居然用不到两千字的篇幅,写得洋洋洒洒,意味深长,绘声绘色。作者先指出香港的“回归”是“全中国人民夜晚盼望的一天”,描写香港各地的庆祝场面,然后捕捉交接仪式中最精彩的升旗和升旗仪式来写香港的回归。作者在那里,“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香港下着雨,雨有着象征意义:是英国殖民统治者如此伤心无助的“泪雨”;同时这也是一场“喜雨”,洗刷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耻辱!最后,作者以新闻采访的形式问了几个人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其中一位年轻女士说她想成为1997年7月1日第一个和李明先生一起吃早餐的人。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容纳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而且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象征意义,真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对生活有很大的艺术概括能力。
其《四十五年的辛酸》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为纪念建国四十五周年举办的“祖国与我的散文”优秀奖。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了祖国成立45周年的巨大变化和成就,表现了“海外炎黄子孙,灵魂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大体揭示了“祖国兴亡,荣辱与共”的真实经历,希望中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歌颂“中国像巨人一样走向世界!今天的祖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幸福的地方!
第三,对中西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海外华文文学因其文学特性而异于中国本土文学,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民族性的混杂与交融。黄三代华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女儿、孙子、孙女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只会说粤语,对汉字不太了解。他们是典型的美国华人家庭。黄无疑保留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坚韧、善良等传统美德,但同时又具有西方文化的冒险、热情、主动、外向等人格特征。他和美国人在一起,说一口流利的美国英语,并以美国方式行事。和中国人在一起,他能说标准的粤语和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待人接物有中国的人情味。他是一个兼具中西文化优点而少有缺点的传奇人物。
黄已经在美国生活了57年。近10年来,他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回到祖国。他接触的朋友不仅有两国的平民和政治家,还有文艺界的名人和学者。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他对两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中西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比如《东西方之间》,客观分析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美国人教育他们的孩子独立于父母。他们小的时候不喜欢别人叫他们“孩子”,老了也不喜欢别人叫他们“老”。中国人教育孩子要听大人和老师的话,做“好孩子”,老了要靠老卖老,喜欢别人尊称为“老”;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有时过于谦虚显得虚伪,而西方人则认为人要自信,要善于表现自己的特长。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甚至表现在一个家庭两代人的观念上:女儿生了儿子,作者和妻子商量在银行给孙子开一个教育基金账户,每个月存一笔钱作为孙子以后读书的费用。但女儿女婿心存感激,对此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在孩子18之前父母要尽到责任,孩子18之后孩子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日月资本家》中,作者反思了自己在50年代“可爱的天真和可悲的极端”,在日记中热情地赞美“太阳”,人为地贬低“月亮”。由于当时政治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做工人光荣,做“资本家”可耻,甚至不敢买车买房。从国内一对贪小便宜在美国坐飞机时偷了四个塑料杯和四个玻璃杯的中年夫妇口中,“飞机上的场景”联想到国内飞机起飞前手机响得很响,飞机降落时还在滑行,于是急忙站起来拿行李的混乱现象。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国民素质低下的表现。
黄在反思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肃的追问。《暴力文化》指出,美国电影、电视节目、报纸新闻、图书出版和娱乐场所充斥着谋杀、纵火、枪战、强奸和抢劫的暴力文化。“目前,美国人民拥有的枪支总数超过2.3亿支,几乎到了每个人都有一支枪的地步,美国的枪支店比麦当劳的汉堡店还多。”“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暴力文化’的笼罩下,当我们青少年的纯真心灵被这种‘暴力文化’侵蚀的时候,枪械就成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拿起就杀的武器。美国校园连续发生的枪击惨案,与这种‘暴力文化’不无关系。在《双子塔》中,黄对恐怖袭击表示极大愤慨,对2000多名美国公民无辜遇难表示深切哀悼。同时,他也深刻反思了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当我们偏袒以色列以暴制暴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冷静理性地反思我们对外所做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呼吁人们"在缅怀逝者,展望鬼魂安息之时,看得更远,为未来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点燃希望之烛"!
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弃其短,生活在美国,关心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关心人类的命运,使黄超越了种族和民族的界限,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黄的散文倾向于现实主义,忠实于生活的本来状态,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小至身边琐事,大到国际风云,可以作为散文的题材,在揭示美国华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他既有时空跨度很大的,如《七十年长走》、《香港黎明》,也有小巧、婉约、感人、深情的歌词,如《孙子的玩具》、《狱中来信》。他的散文通常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见解著称,而不是以华丽的语言和多样的技巧取胜。因为很多文章都是关于一个事件的,所以有些细节可能会重复。如果作者不急于把故事像新闻一样简洁地呈现出来,而是更多地运用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作品的审美价值可能会更高。我们期待“70岁”的黄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