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的历史介绍。

冠县始建于隋开帝六年(公元586年),称冠石县,因古称“冠石城”而得名。

春秋时期,管的城市统治着今天的东古镇。

关市镇的由来和含义有两个传说:一是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官员,专门负责设计制作冠(帽)。他设计制作的皇冠新颖、幽静、美观、大方,区分等级、财富、地位、等级非常时尚。因此受到晋侯的宠爱,赐姓封侯。

另一方面,春秋时期晋国有一项制度,就是有战功的武将,由晋国公亲自授予一顶用鸟羽装饰的王冠,以示功勋。

当时国内有个武官,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晋侯赐冠,赐姓关,后为文官,封为市大夫。他的封地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关城。

以上两种说法是真是假,没有证据,更难分清谁是谁。

据《中国姓氏大全》和《中国古今地名词典》记载,春秋时期,统治者给英雄以姓氏,医生、官员、贵族以职务或职业为姓氏,封地以被封人的名字为封地,这是真的。

与孔子及其弟子冉雍有关的村名: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来到冠县讲学传道,留下了许多古迹,冉子墓就是其中之一。

冉子墓位于冠县西北9公里的高王段村冉子中学。

孔村因孔子周游世界并在此停留的故事而得名。

原名孔胜村,后简化为孔村。

马寨,因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著名弟子冉雍周游世界时曾在此歇马用膳而得名。

第一个名字叫马占,后来的谐音叫马寨。

万山乡有前马古、后马古、东马古等村。据说冉雍病重,“麻木”全国,所以初名麻木村,后谐音“麻姑”。

万山乡有前天平、后天平、北天平村。相传因冉雍周游世界时“生病”而得名,后谐音为“田萍”。现在建成前天平和后天平。

万山乡有高旺段,因冉雍周游列国而死,故名“五段”。后来谐音叫王端,因村里高姓多,取名高王端。现已扩展为高、王、马、黄、南等几个王段村。

万山乡有崔望端:明初,崔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村。因该村靠近孔子著名弟子冉仲恭病死之地,被仿作“高死”,村名崔王端。

万山乡有个孝子在哭。据说冉雍死后,丧者皆哭,故名“孝子哭”。

明代改名小资宝,现在改名小资哭。

与孟子有关的村名:关城镇西固: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朝一个王子病危时哭了,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冉雍周游列国,病死了,百姓听了哭了,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孟子经过这里,百姓听了,提锅送浆;“哭”“哭”“扛锅”的音相近,后沿叫提古,现扩展为东提古、西提古。

关城镇有直隶村,原因孟子有《拦车谈悟》而得名直隶村。清代命名为直隶村,后演变为直隶村。

前漳平,冠县庄妍乡前漳坪村的老肖春亭,东汉张平子为纪念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而建

故命名为漳平子村,后简化为漳平,今延至前后漳平。

店子乡因孟子经过此处而得名,成千上万的人向他致意。

先取名“千店”,后谐音叫“三店”,再叫千店,现在简化为一店。

与孙膑蛇形十八阵有关的村名:相传孙膑和庞涓在齐魏边境并肩生活了一年多,马陵之战其实就是一场战役。

为了对付远道而来的繁华魏军,孙膑利用自己懂地理的优势,使出了“蛇形十八阵”。

这十八个地名今天都存在,分属相邻的莘县、阳谷、冠县、东昌府四区,但大多把“阵”字改成了“镇”字,成为一级行政区划。

当年的十八阵是:章丘阵(今阳谷县章丘镇)、孤山阵(今阳谷县城)、阿城阵(今阳谷县阿城镇)。有人说是孙膑故里)七级阵(今阳谷县七级镇)安乐阵(今阳谷县安乐镇)狂喜阵(今阳谷县大布乡小迷宫村)斜店阵(今阳谷县西湖乡斜店村)定水阵(今阳谷县定水镇)吴海阵(今东昌府区李海吾镇)沙家阵(今东昌府区沙镇)烟店阵(今莘县烟店镇 莘县)马桥阵(今莘县何典镇马桥村)定远村阵(今冠县丁寨)柳林阵(今冠县柳林镇)真假阵(今冠县贾珍镇)在这十八阵中,孙膑掌管阳谷古怪阵(今仍有此村,建筑构图奇特,原孙膑庙,居民均为孙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