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演讲。最好是一些经典的故事。字数控制在300-500之间。喜欢讲故事,口头表达的那种。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兴衰,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起义、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界鼎立、三界归晋五个时期。
黄巾起义始于桃园。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反攻,刘备、曹操等英雄出现,东汉政权即将灭亡。
《董卓谋反》讲述了董卓入京前后,从何进与十名臣子的争斗,到邵狄逃出北京,董卓被他救出的故事。董卓入京后,收买吕布,废了邵棣,立了狄咸,独揽大权,实行暴政,迫使联军削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但董卓最终还是被吕布杀死。
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地盘,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分别是北方的袁绍和公孙瓒,江东的孙策崛起,中原的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之后我就不细说天下三分,天下归金了。最重要的是谈谈我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
《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我的最爱。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他写成奸雄,但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被抹杀。讨伐西方的几年间,他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个君主中最有才华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得以入魏。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根据封建德行和弟弟们的级别来任用官员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在阶初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人才与之共治天下的,而人才往往不出胡同。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权者寻求和拜访。有鉴于此,曹操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他希望身边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寻找和推荐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两次颁布求才令,反复强调其用人上的“任人唯贤”政策。他要求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不要追求完美,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他们真的有才能。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一大批人才。一时间,各地、各地区。谋士如雨。而对于有才能的人,曹忘记了过去。比如陈琳,原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祖上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投奔曹操。曹操问他:“你以前给袁绍写过信,一个人骂我。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林连忙道。
曹操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善于招贤纳士,更是因为他心胸开阔,胸怀宽广。在赤壁惨败后,曹操并没有感到无助,而是笑着说“今日之北仍在我掌握之中”,三笑中表现出对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也是一个对文学很有兴趣的人,他喜欢写诗,即使战争迫在眉睫,他的兴趣也不会改变。他的许多诗都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