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琴的发展史
竖琴、古西洋弹拨乐器如邹、古典吉他、琵琶(邹和琵琶一样,是中国古代从西亚传入的)都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弦乐器,在原始部落中常起占卜、丧葬、祈雨等祭祀工具的作用,所以可以认为它是所有古典弦乐器的起源。随着人类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最初的弦乐器开始拓宽音域。其中一种通过增加弦数来拓宽音域,竖琴的乐器形式就此产生(另一种通过指板压弦来改变音高,演变成了琵琶的雏形)。到了古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时期,古典弦乐器早已进入民间,成为吟游诗人的伴奏乐器,不再局限于祭祀。
2.古希腊、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到中世纪:
“Harpa”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600年左右。在早期文献中,竖琴的名称并不统一。第一把被挖掘出来的拱形竖琴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类似缅甸竖琴,13或14弦。从当时古墓上的图片可以看出,演奏者左手拨弦,右手负责按弦止音。这种竖琴在中非和西非的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
3.中世纪之后:
现存最古老的爱尔兰竖琴制作于公元14世纪。一般有30到36根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指甲弹出来的声音。当时欧洲其他地方的竖琴和爱尔兰竖琴最大的区别就是用指尖而不是指甲来弹奏,而且不像爱尔兰竖琴的琴体,没有大的琴盒。
目前世界上保存竖琴最原始特征的地方其实不在欧洲,而在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竖琴结构仍然保留着当时西班牙移民的原貌,虽然不同地区有一些不同的改进方式。有一次在墨西哥,我看到他们的街头艺人用竖琴现场即兴表演,弹几个和弦,然后念一段他当时想到的歌词,很像中世纪的吟游诗人;而且在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合奏中:流浪乐队(小提琴、曼陀林、小号),竖琴也是必备乐器(因为这类竖琴演奏者减少了,竖琴对他们来说是经济负担,只有大流浪乐队使用竖琴)。
竖琴乐器的演变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克服调性和半音的限制。公元16世纪,胡安·贝穆多发明了双弦竖琴,与键盘乐器相比较。这种竖琴有两排平行的弦,另一排就像钢琴的黑键一样,负责演奏半音。后来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1607)》中使用的竖琴是双弦竖琴。
继双弦竖琴之后,又出现了三弦竖琴(17世纪初)和钩弦竖琴。镰刀钩竖琴的原理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杠杆竖琴非常相似,将几个特定的音降低一个半音,然后用左手操纵钩子将音升高一个半音。
继双弦竖琴和三弦竖琴之后,18世纪出现了交叉弦半音阶竖琴和半音阶竖琴。跨弦竖琴有76根弦,左边44根,右边32根。德彪西著名的《圣餐与世俗之舞》(1904)就是为这种竖琴而写的。但由于演奏难度和乐器本身的限制,这些竖琴几乎不被使用,只在专场演出或展览中出现。在本世纪,在爱尔兰竖琴中,约翰·埃根还发明了杠杆。通过手动调节琴弦上端的半音,可以改变琴弦的长度,获得所需的调性;这就是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半音竖琴。
踏板竖琴的演变可以推到17年底,18年初。当时有单动踏板竖琴,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第一次使用。踏板竖琴就是用脚控制踏板来提高半音。单动踏板只有两个槽。踏板只从上槽移到下槽一次,能弹的调性还是有限的。19世纪初,Sebastien Erard发明了双动踏板竖琴。因为多了一个凹槽,踏板可以动作两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弹三个半音。至此,竖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以演奏所有调性的乐器,今天音乐会上使用的音乐会踏板竖琴也是由Erard竖琴慢慢改进而来。
20世纪上半叶,尼龙弦被发明,逐渐改变了古典古钢琴。使竖琴和古典吉他(古典弦乐器的两种经典形式)在短时间内普及尼龙弦。因为尼龙弦的延展性和稳定性更好,所以乐器的表现力,比如音色和音量,都有了比较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