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博物馆发展史

习水县博物馆,原名文物保管室,始建于1951,1958年正式命名为习水县博物馆。据相关数据显示,博物馆现有从业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助理职称5人,在习水县从事文物考古、文物研究、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工作。

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新华大街10号,南临浠水河,面积5000平方米。成立于1951,是湖北省重点博物馆之一,国家重点县级博物馆。文物数量多,级别高,是文物系统二级保护单位。

习水县博物馆是在习水文庙的基础上建立的。据相关资料显示,馆内习水文庙保存有古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于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又称儒教和孔庙。习水县志记载,文庙建于宋代,元末毁于兵。1374年(明洪武七年)重修,1488-1506年(明弘治年间)修建了凌兴门,逐步建成了一整套古建筑群。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文庙被农民起义军张部焚毁,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光绪年间相继改建扩建,并修建了殿中轴线,包括灵兴门、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和东。2000年,博物馆多方筹集资金,对习水文庙进行了修缮,重塑了孔子和四哲的塑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