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豪格的人生年龄表
-
娶妻杀妻:第一次的导火索(1)
-
崇德元年,豪格被贬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与芒古吉家族的婚姻关系。
芒古吉是谁?她是努尔哈赤和福晋夫差的女儿,是贝勒芒古台和贝勒德格的兄弟姐妹,比芒古台小3岁,比德格大6岁。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曾打算将她嫁给哈达贝的贝勒蒙布鲁。后来因为孟格布鲁与努尔哈赤的妃子通奸,想造反,努尔哈赤一怒之下被杀。为了赢得哈达贝的芳心,努尔哈赤将她嫁给了蒙古布鲁的儿子吾尔古代,因此称她为“哈达贝公主”或“哈达格格”。这一年,她12岁。天命末年,吾尔古岱死后,芒古吉寡居多年,直到其弟皇太极登基,改嫁蒙古敖汉博尔济吉特州索诺木都岭。当时贵族女性的婚姻完全由家族中的男性父母主导。他们只是统治者拉拢各部首领的工具。比如没能嫁给哈达首领的芒古吉,转手嫁给了儿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芒古吉和前夫吾尔古代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戴珊的大儿子岳团,二女儿嫁给了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莽姑既帮月嫂又帮浩哥当丈母娘,所以血亲婚姻在当时的满族社会还是相当流行的。但是,这种亲亲亲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且芒古吉顽固不化,一直与皇太极不和。随着同父异母兄妹之间仇恨的日益加深,进退两难的豪格卷入了无法摆脱的纠葛。
天聪九年(1635),因与芒古吉家族的关系,第一次受到父亲的惩罚。事情的起因也要从霍格娶了利丹汗的妻子说起。
这一年,皇太极投降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剩余部分,加入的有李丹汗的儿子鄂哲,以及李丹汗的几个福晋和格格。皇太极亲自率贝勒迎接,并在盛京郊外与蒙古的福晋、格格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皇太极先娶了窦图门福晋。吉拉尔朗嫁给了太素·富锦,富锦既富有又漂亮,一度引起了戴珊的觊觎。但她是吉拉尔朗亡妻的妹妹,于是皇太极和朱贝勒同意娶她,戴珊只好娶了力丹可汗的妹妹、富豪太松格格。力丹汗的另外两个妻子,尔哲图·福晋嫁给了阿巴泰,桦木·福晋嫁给了豪格。当时妆点云集,花开正盛。丰盛的酒席,飘散的酒气,嘹亮的歌舞,华丽的服饰,将喜庆的婚宴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盛况惹怒了在场的一位中年妇女——豪格的婆婆芒古吉。
芒古吉看到豪格娶了一位英俊的蒙古小姐,勃然大怒。考虑到女儿的尴尬处境,她又不能和女婿打起来,就直接去找弟弟皇太极,当面问她:“女儿还在吗?为什么贝尔·豪格又娶了一个妻子?”豪格与白桦福晋的婚姻得到了皇太极的认可,所以也难怪莽吉要拿他出气。之后,芒古吉离开酒席,中途离开婚宴。
当时哪个满族贵族不是妻妾成群,更何况是身为皇帝长子的贵公子?但芒古吉心疼自己的宝贝女儿,不想让她被女婿冷落,以至于满洲“大妈”的脾气一下子爆发了。
芒古吉在婚宴上大吵大闹,让皇太极很丢脸,尤其是在众多贝勒和蒙古客人面前。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脾气暴躁的妹妹。经历了这么多麻烦之后,他决心要回报。他把宫里的贝勒大臣都叫来训话,指责芒古吉总是暴戾,残害他人。他早就对皇帝怀恨在心,她的丈夫索诺穆杜林多次假装喝醉,对皇帝破口大骂。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她的险恶用心。然后一致认为芒古吉有三条罪状:一是对皇帝的怨恨;第二,诬陷下属;第三,擅自和老公去打猎。朱贝勒决定:把芒古吉的公主名和丈夫吉农的名字去掉,贬为庶人;没收他们的部下和授予的土地。皇太极还特别加了一条规定:今后所有的亲戚都不准和芒种姬来往,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这样,芒古吉一家完全被孤立了。
这场风波的起因,原本是因为芒古吉干涉了豪格的婚姻,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芒古吉本人受到严惩,她的亲戚——她的哥哥德格、两个女婿岳毅和豪格也受到了惩罚,理由是他们是芒古吉的亲戚,却没有和她划清界限。仅过了8天,德格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0岁。
德格死的很奇怪,而在此前的三年(天聪六年,1632),他的哥哥芒古尔泰也是突发疾病而死。芒果台、戴珊、阿敏、皇太极原本是四贝勒之一。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就得到了支持。芒古尔泰虽然附和民意,但并不服气。两者矛盾愈演愈烈。天聪五年(1631)八月,后金军队围攻大凌河城。由于其部伤亡惨重,曼古台要求皇太极派回哨兵守卫,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皇太极指责莽古尔泰经常不服从命令,贻误战机。曼古尔泰则针锋相对,扬言每次出兵,总会部署比其他贝勒更多的部下。两个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次爆发只是一个瓜。莽古尔泰气得忍不住拔刀五寸多,被众人推出帐外。当晚,芒库尔台磕头认罪,因空腹饮酒过多,妄言。皇太极不服。不久,以戴善、大贝勒、众贝勒之名,判其“御前揭刃”,撤大贝勒之名,查扣五牛唱片,罚银千两,罚马一匹。次年12月,曼古泰突发疾病去世。
-
娶妻杀妻:第一次的导火索(2)
-
据清朝官方记载,两兄弟死前的症状一模一样。他们都“无言以对”,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只说自己“突然病了”。他们是愤怒还是中毒还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皇太极和芒种吉家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建立在权力斗争基础上的刻骨铭心的仇恨。
豪格在皇太极是长子,在芒古集是侄儿女婿。虽然双方是近亲,但却是水火不容的敌人。豪格夹在中间,父子、姑侄、夫妻感情交织,分裂不断,理还乱,使他左右为难,常常不得体。
让豪格想不到的是,娶妻风波刚刚尘埃落定,更大的波澜又呼啸而来。天聪九年(1636)年底,大贝勒芒古台与其妹芒古吉、狄德哥合谋一案,被芒古吉家人举报,举报(吉)芒古台曾与妹妹芒古吉、狄德哥在佛像前烧纸许愿,属于情节。然后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了16的re印章,印章是“晋国皇帝印”。这被认为是芒古台企图篡夺汗位的确凿证据。贝勒会议认为,罪魁祸首芒古尔泰“心狠手辣”,本应被一刀砍死,与当年的死状相似。然而,芒古尔泰和迪德格已经死了,所以他们决定毁了他们的坟墓,把他们的骨头散了。芒古吉和芒古尔泰的儿子尔布伦被处死。皇太极不想就此罢休,又狠狠镇压了曼古台的同伴。一名叛逃者向明官员报告:“两家大打出手,四皇子(皇太极)把大皇子第五代(芒古台)的三个儿子都杀了,还杀了一千多名重要涉案人员。”
霍格刚刚因为和芒古吉的关系受到了惩罚,至今心有余悸。对于这个惊天动地的案子,我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审时度势,很快表明了自己在这场大火中的立场:“我是皇帝的儿子,我妻子的母亲想谋杀他的父亲。我怎么能和谋杀他父亲的女人在一起?”然后他自己杀了自己的妻子。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况他和他老婆是表姐妹的关系。从小两人亲密无间,婚后感情深厚。说霍格对妻子没有感情是假的,说他狠心也是假的,恐怕还没有说到点子上。从豪格的一生来看,无论是在国外征伐,还是与人打交道,都没有残忍暴虐的记录,但其父可汗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抗拒的。豪格真的是被迫这么做的。
皇太极没说儿子杀妻的事,心里大概是认可的。所以在分配曼古台的财产时,他给了豪格很多好处。一个是给他八头牛的数量记录。另一个是改编正蓝旗,隶属于曼古尔泰,任命他为该旗的和硕贝勒。然后,他被封为太子和硕苏。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豪格成为和硕六太子之一(其他五位分别是和硕太子戴珊、和硕太子吉拉尔朗、和硕睿太子多尔衮、和硕玉太子多多、和硕姻缘王月鸾)。作为皇帝的长子,豪格在贝勒之中前途无量,风光无限。
但地位提升带来的喜悦似乎并不能平息豪格杀妻的罪恶感,这其中可能夹杂着他对姨妈和岳母芒古吉的怀念。他经常和同病相怜的表哥岳团聚在一起,抱怨皇太极对莽姑集一案的处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行动很快被报告给皇太极,所以闫隆非常愤怒。崇德元年(1636)八月,指示诸王商议对豪格、岳毅的处分。国王会议的结果,确定豪格与岳毅结成小集团,怨恨皇帝(皇太极)。但在讨论如何惩罚岳毅和豪格时,意见不一。其中一半主张死亡,另一半主张监禁。最后由皇太极判断,他说:“虽然他们对我不忠,但是如果我们屠杀他们,就会招致恶名。一个是我儿子,一个是我侄子。我应该宽容地对待他们。”豪格和岳毅虽幸免于死,但仍被处以除去太子爵位、降为贝勒(连二等)及罚款1200两银子的重罚。豪格被封为苏太子才八个月,心情之低落,可想而知。从此,他在人前和背后说话都更加小心翼翼,再也不敢奢望什么了。
豪格的人生本来应该顺利很多,只是因为他和芒古吉家族的联姻,他才被深深牵连。霍格娶芒古吉的女儿,是他父亲可汗安排的,但苦果注定要被他吞下。
崇德四年(1639),豪格、多尔衮率军收明朝,回到盛京,在儒艮殿献上金银珠宝。皇太极大喜,恢复了他的太子苏的爵位。在给他的书上,他写道:“你过去被判有罪,此后屡拔城池,大败敌人,立下大功,故仍印书,改称你为苏太子。”此时,距离他被降职已经三年了。
-
性格与命运:失去皇位的根源(1)
-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豪格与叔父多尔衮争夺皇位失败,成为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大挫折。
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清初的满族统治者与历代的汉族统治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历代汉族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一般都是按照正主的原则进行的,即皇帝在去世前,在太子府指定年长者为未来的继承人。这种制度虽然常常使懦弱的王子被尊为一等大官,称王称霸天下,但至少在最高权力交接之时,它提供了各方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不会引起大的冲突或动荡。与这种情况截然不同的是,满族人繁荣了辽东。建国之初,制度原始,带有部落时代的传统印记,皇位继承也没有一定的规则。皇太极通过贵族的集体会议和推荐继承了可汗职位,体现了旧传统的力量。但也正是这种力量,为皇太极猝死后的皇室斗争埋下了伏笔。
早在皇太极死前,诸王就已经开始形成派系和派别,争斗不休。因此,朝鲜方面早就预见到“未来会有斗争”。当时的太子、郡王有七位,分别是岱山太子、次郎、瑞太子多尔衮、苏太子豪格、五营郡王阿齐格、虞太子多罗、多罗郡王。其中有权力争夺皇位的是多尔衮和豪格。虽然是叔侄,但是豪格比他叔叔多尔衮大三岁(多尔衮今年32岁,豪格今年35岁)。从年龄、经历、功过、地位来看,两人各有优势,差别并不明显。
按照父死子立的方式,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皇位的自然继承人。问题是兄弟总该是兄弟,满清祖上到处都有约定。斗争由此开始。8月14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手握实权、觊觎皇位的多尔衮召见内政大臣索尼,商议皇位继承人。索尼是皇太极的亲信。不管多尔衮的用意如何,他直截了当地说:“先帝有太子,就立一个。”这当然不是他个人的看法。当时皇太极的两黄旗主张立豪格为君。豪格派人去告诉郑亲王吉尔哈朗,后者同意了,但表示要和多尔衮商量。多尔衮和多多率领的两大白旗主张建立多尔衮。禹王多多、英国国王阿齐格甚至跪下来劝多尔衮早点登基。但是多尔衮审时度势,不敢贸然回答。
第二天,王在崇政厅讨论拥立皇帝,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两黄旗大臣下令巴亚莱士兵(禁卫军)全副武装,弯弓搭箭,并在其周围设立宫殿。会议开始时,索尼埃和巴图鲁·鳌拜首先提议建立王子制。期望最高的礼亲王戴珊也说“虎口(豪格)帝长子,应是大一统的继承人”。虽然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但豪格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犯了“闭口不言(nièrú),欲加之罪(lièqie)”的老习惯。他不仅不敢公开表明自己要担大任的野心,还言不由衷地拒绝说“小财难担”。历史的转折点,有时候就在一瞬间,足以让豪格与皇位失之交臂。阿齐兹和多多提出要建立多尔衮,两位白旗将军也表示反对建立豪格,认为如果豪格建立了,他们就没有出路了。多尔衮犹豫了一下,拒绝了。接下来,多铎,豫亲王,提出要自立或长兄戴珊。多尔衮反对建立多多,戴珊则借口年事已高退会。这时,两个黄旗将军拔剑上前,威胁道:我们的衣食都是听命于始皇帝的,养育之恩大如天恩。如果不立一个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死于地下的皇帝。最后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既然太子苏虚心辞官,无意继位统一。他应该是天皇的第三个儿子(其实是第九个儿子,也就是福临),但年龄幼稚,我和吉拉尔朗会辅佐政治。等他老了,马上就要重返政坛。”就这样,一场紧张的危机终于化解了。
豪格为什么没能继承王位?有各种解释,比如说双方各有所长,互不相让。其实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豪格本人就是正蓝旗的旗主,又有始皇帝名下的黄征旗、黄边旗的坚定支持,拥有三旗的强大实力。多尔衮只有白旗和白旗的支持。戴珊父子有两面旗,一面是红色的,一面是镶红色的。其实戴珊表态支持豪格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五比二的优势。此外,拥有蓝色旗帜的郑亲王·吉尔哈朗也明确支持他。所以,豪格无缘皇位的关键不在于双方实力接近,而在于他势单力薄,也就是患得患失。确切地说,当胜利的天平已经明显向他倾斜时,他后退了一步,功亏一篑。
豪格生性懦弱,这不仅体现在皇位争夺战中,从他之前处理与芒古吉家族的关系,以及在父亲的压力下杀死自己心爱的妻子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于是,几年后,豫亲王多多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吉拉尔朗)先提议立尔为王,因国王心软,不能笼络人心,故决定睡觉。”这句话很直白。“性软”(性格软弱)是他错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软性”,让支持他的势力大失所望。后来两位黄旗将军明确坚持“皇帝的儿子”,不再以豪格为中心;多尔衮口口声声说自己“无意追随统一”,反映了当时局势的微妙变化。
-
性格与命运:失去王位的根源(2)
-
但从豪格自己的分析来看,他自称“贤惠有福”的时候,确实有不可言说的隐忧。试想,一个持刀杀死自己爱妻的人,怎么会有道德力量?如何能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他自称“贤惠小”,其实还有点自知之明。再者,皇太极的15位后妃中,崇德元年被封的五宫(即清宁宫、官罗宫、林芝宫、延庆宫、永福宫)最受尊敬,都是蒙古人,豪格生母的继妻乌尔纳拉不在其中。皇太极的11个儿子中,豪格的出身并不是最高贵的,但他的年事已高,所以自称“富博”,并非漫无目的。
斗争的结果是,6岁的福临继承了王位。他在皇太极诸子中排名第九,但他有一个好母亲,永福宫庄妃,是五妃之一,也就是他经历了四个朝代(太宗朝、太宗朝、世祖朝、圣祖朝),照顾过两个皇帝(顺治皇帝福临、康熙帝叶璇)。因此,说到福气,福临6岁登基,大概真的是“福气”。
从个人得失来说,在这场战役中,豪格不仅与皇位失之交臂,还因为得罪了多尔衮,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隐患,所以他是最大的受害者。由于上述原因,福临是最大的受益者。再看多尔衮,虽然他的皇位野心失败了,但随后的发展证明,摄政王的升迁为他提供了施展宏图大志和过人才华的广阔天地。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他的权力、威望和地位不仅超过了豪格,也超过了山亲王和吉尔二郎等开国元勋,成为了清朝真正的主人。由此看来,多尔衮也是这场斗争的受益者。
面对满清入关前后的复杂局面和困难,如果国家的重担真的落在豪格肩上,恐怕也就耗尽了。只是因为多尔衮的大才大谋,深谋远虑,清朝才如雨后春笋入关,横扫千军,统一全国。所以豪格与皇位失之交臂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清朝的大幸。
-
侄子叔叔:炸豆腐呢(1)
-
豪格不愿失去王位。他没有自责,而是把自己的郁闷发泄在多尔衮身上,引发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大挫折。
顺治元年(1644)四月,也就是福临即位后七个月,由豪格率领的八旗最高将领何罗惠出面举报豪格的“阴谋”,揭露他经常散布“睿亲王老是生病,怎么能当摄政王”,“睿亲王”甚至到处威胁:“我(豪格)总不能把一代人的脖子都敲碎,弄死吧?”当时清朝正准备大规模入关,全国上下理应团结如一的敌人。豪格散布这些谣言显然是不受欢迎的。多尔衮趁着这个形势去攻击豪格。他召集诸王进行联合听证,还有豪格的心腹顾山、鄂真莫克图、臣杨善、易成戈、罗硕等。都是以“附王作乱”的罪名被处死的。豪格自己也差点死掉。贝勒大臣们邀杀豪格,只因小皇帝福临念及长兄骨肉,终日哭泣不吃,才使豪格免于一死。但是,他被没收了七牛唱片,并罚款五千两银子,这作为对庶人的重罚被废除了。
同年10月,福临从盛京迁都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封诸王。铭记长兄豪格的功绩,他仍然恢复了他的太子苏的称号。但经过这次挫折,豪格的实力已经严重受损,名声大不如前。
顺治三年(1646)三月,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将军,率军从陕西入川,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军事成就。在四川,他连续击败了张率领的西征大军。清军进入西充时,大雾弥漫。张生性刚愎自用,不相信清军速度快,所以没有采取防范措施。豪格的军队突然赶到,张在匆忙中被箭射中心脏,当即死亡。于是后人编造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荒诞故事,说张在一座古塔里拆了一块石碑,碑文上写着:
建筑者,拆除者张。
吹笛子不需要竹子,但一支箭射穿你的胸膛。
于化龙是明朝的战争将领,死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四年,1619)的萨尔浒战争。所谓“吹箫无竹”,就是把“箫”字换成了“苏”字,意思是张死在太子苏的箭下,早就是一个警示。阿清诗人范斌在《燕都杂咏》中写道:
王兆伟的功绩,马祥嘉许拜封。
我没有看到竹笛,但颜瑜覆盖了松树。
“名王”指豪格。“燕盖松”是指生长在豪格墓地上的巨松,枝繁叶茂,树木遍布,以红漆木架支撑,成为清代都城的一大景观(遗址位于今京东南劲松社区)。事实上,真正射杀张的并不是豪格,而是他的部将雅布伦。普天同庆是个神枪手。
豪格在四川,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李雷思和安文思有过接触。民国初年,法国传教士古罗东根据他们留下的中国的教会档案和史料,用中文写了一本书《圣教入川的故事》。书中记录了李雷思、埃文斯和豪格的多次交往。那么,传教士眼中的豪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对西方科技有浓厚的兴趣。第二,传教士在逃亡途中被清兵逮捕。因其长相奇特,被送到统一军总司令苏亲王处。豪格向传教士们询问有关机器的知识,还指导他们详细解释天文文献,并翻译成满语。豪格看后“大为惊异,以为从未听过,未曾见过,赞不绝口”。顺治皇帝曾任传教士汤若望为钦天监,尊称“玛法”(满语意为“爷爷”)。他经常在天文历法方面求教,康熙对西方科技的痴迷也广为人知。如果豪格是较早对西方科技产生浓厚兴趣的满洲王公之一,应该大体不错。
以礼相待传教士。豪格与西方传教士有着长期的交往,他在首都时与著名传教士汤若望非常熟悉,因此汤若望委托他到四川保护传教士。豪格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对传教士们“宠爱有加,每天给他们肉和米,照顾得很好”。两位牧师对豪格的“慷慨和仁慈”印象深刻,称赞不已。有一次,经过交谈,传教士提到他们在中国的一个仆人在逃亡中失踪,生死未卜。霍格立即命令人们用箭搜索每一个营地。原来那个人被一个旗手抓住了。旗手起初不肯放回去,后来听说是苏王命人亲自送仆人回去的。从豪格与传教士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善解人意的一面。
严肃军纪。一次公路行军,李雷思在路边菜地饿着肚子。被旗兵看见,以为是汉人潜入了别人的田里,就是用弓箭瞄准了他。如果不是被另一个旗兵挡住,李雷思早就中箭了。随后,旗手向牧师(神父)解释说“不要走到路外,在追赶中出错,以至于有危险。”这说明苏王治军严明,士兵不敢违逆。这应该是清军征服张西征大军的原因之一。
-
侄子和叔叔:什么是炒豆(2)
-
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率军进京。顺治皇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款待凯旋而归的大哥和将领。豪格也很高兴在久别之后见到他的兄弟们。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他人生中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挫折。
豪格回到北京,在被举报前只享受了一个月的自由。首先,以贝子屯齐为首的一批贵族,公开指责的吉尔哈朗。罗志的罪名中,有两项与豪格有关:一是皇太极死的时候说“王肃(豪格)是君主”,“擅谋大事”;二是偏袒受罢教惩罚的豪格,让豪格的妻子走在河南亲王多多和英国亲王福晋的前面。并得出结论,吉尔哈朗“与苏王合谋,心生怜悯,作出了大胆之举”。郑亲王·吉尔哈朗被判死刑,后来他被从轻处罚,降为郡王并罚款5200银子。皇太极生前对吉拉尔朗颇有好感,吉拉尔朗也拍了许多豪格的照片。当郑亲王失势时,豪格失去了他最后的保护伞,他的嘴唇死了,牙齿冷了,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处理完吉尔哈朗的两天后,多尔衮召集王开会讨论豪格的问题。此时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唯我独尊,连顺治皇帝都奈何不了他。王对更是嗤之以鼻,唯唯诺诺。因此,霍格被判犯有轻微罪行,如庇护部,采取军事功绩,并试图促进罪人的兄弟。多尔衮假惺惺的表示不忍。王琢磨多尔衮的旨意,反复奏请,甚至引用“毛长子(即楚英)如此,被置于国法”为先例,执意要下地狱还债。最终,豪格免于一死,锒铛入狱,被剥夺爵位,并没收下属。
豪格被困狱中,生不如死,绝望到了极点。他对人们说,“只要释放我,否则,我必须用石头砸死这些男孩!”不久,他在狱中因愤怒而死,时年40岁。
至于豪格的死因,除了“死于狱中”,还有多尔衮“自杀”或“杀人”的不同版本。新明秀在《老太监的回忆》中提到:豪格凯旋回京,皇帝派摄政王在永定门外迎接。按规矩,太子苏先去拜见叔父(多尔衮),没想到,帘子里有埋伏,所有的刀都一起掉了下来。苏的太监扑向豪格,和他一起被剁成肉酱。下葬时骨肉不可分,合葬同棺。在后世,宦官只准在宫中使用,不准打骂,因为王钟是随王殉国,合葬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豪格毕竟是唐太宗的长子,也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在他凯旋的那天,他被摄政王的下属不分青红皂白地砍死了。如果是这样,就算是强大的多尔衮也不善于向皇帝、君王和天下臣民解释。况且这也不符合多尔衮在面对难题时一贯的精明、灵活、细致的风格。
多尔衮逼死豪格,把福晋收为妾,似乎是良心上的耻辱,于是在很多方面照顾豪格的儿子,让他去自己的政府当校射手。他罗惠,多尔衮的心腹,不明白这一点。他说:“看到这个人令人心碎。为什么不除掉他?”多尔衮答道:“因为你不知道我爱保护他。”就这样,霍格的儿子活了下来。
多尔衮逼死了豪格,顺手把他名下的正蓝旗据为己有。不久,他的弟弟多多,豫亲王,死于天花。多尔衮实际上率领的是两白旗、一蓝旗、三蓝旗,形成了对朝作战的实力。
两年后多尔衮突然驾崩,年轻的顺治皇帝提前执掌大权。我大哥豪格冤死,平反昭雪,恢复和硕苏太子称号,立碑表彰其一生功绩。十三年(1656),谥号加为“吴”。在清代满族贵族中,豪格是第一个按照汉族习俗被追封为国君的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豪格因其开国功勋,被封为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