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体仁是谁?历史人物文体仁的评价是怎样的?
温体仁画像
崇祯元年(1628),崇祯皇帝在选拔一个记录大臣的时候,名声尚浅的文体仁意识到自己无法通过选举得到提升,于是开始弹劾别人,以增加自己在崇祯皇帝眼中的存在感。文体仁抓到的第一个是钱钱乙,说他不仅受贿,还拉帮结派,把早已定案的案子挖出来。这成功地说服了多疑的崇祯皇帝文体仁的话,钱和几个勇敢辩护的大臣被撤职或下狱。
第二年,生活作风不检点的文体仁被弹劾。文体仁趁机说,他当年舍命弹劾钱,让朝中旧党恨自己,所以被人污蔑,崇祯皇帝还真信了。由于文体仁在钱案中做了错事,很多大臣为此愤愤不平,将文体仁的过错归咎于朝鲜。文体仁见事不好,把百姓都污蔑为亲信,崇祯皇帝又信了。最终,备受皇帝宠爱的文体仁成功坐上了首辅之位,明末又多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奸臣。
没有实际能力的文体仁,上任记录大臣后沉迷于任人唯亲,毫不留情地排斥异己。崇祯年间内阁人事变动50余次,而文体仁却安然坐了八年,可见文体仁在朝廷掌控的深度。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崇祯十年,文体仁被罢官,这才让他回到家乡,第二年就死在了家里。
历史人物文体仁评价,文体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的一个秀才。之后在北京做官,从低处一步步升起来,最后坐上了明朝最高大臣的位置——记录大臣一职。但是,文体仁不是靠自己的才能坐到这个位置上的,而是靠奸诈卑鄙的手段。
温体仁画像
文体仁的圆滑,从他历经数朝仍能相安无事就可见一斑。魏忠贤鼎盛时,生活体面,魏忠贤垮台时,能够独善其身。但文体仁前期名气不大,在朝中也没人把他当回事。这样他就只能在底层干一辈子,这是他绝对不会做的。
在崇祯皇帝开始选拔会稽大臣的时候,文体仁趁机翻出钱的旧账,弹劾他贪赃枉法,任人唯亲,当年的浙江中考就是明证。于是多疑的崇祯信了,钱就倒霉了。但朝中仍有明眼大臣,不信。于是一个个上书为钱辩护,矛头直指文体仁。文体仁有机会编了一个故事,说这些人都是钱的旧党,都是一群蛊惑皇帝的奸诈小人。崇祯皇帝又信了,所以这些人倒霉。然后文体仁坐上了尚书的位子,明朝最后十年更加乌烟瘴气。
文体仁自己一点天赋都没有。在任期间,他就是喜欢玩帮派,排斥异己,几十个人都被他折磨过。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明朝,急需一个身手敏捷的舵手带其度过危机,但有了文体仁,却是误国误民。不仅蒙蔽了崇祯皇帝的双眼,还让原本精悍的朝中大臣们一个个被赶下台,留下了一堆自私自利的小人。所以后人对文体仁的评价是,他已经完全犯了叛国罪。
文体仁和周延儒将文体仁和周廷儒两人概括为《明史·奸臣传》,认为是崇祯皇帝重用了这两个奸臣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并一致认为文体仁的奸淫远胜于周廷儒。
刘版文体人
两人都只是朝中大臣,两人都没有入阁的资格。他们在朝鲜推内阁大臣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有被推荐。结果他们极为不满,准备相互勾结。先是由文体仁,然后周廷儒火上浇油,又把魏忠贤的案子翻了出来。目的是推翻钱奕倩等人。为了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参与了选举,朝中大臣涉嫌搞任人唯亲,想要否定所有的选举名单,罢免了钱奕谦。
正是通过这件事,周廷儒再次获得崇祯皇帝的宠爱,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参与国家决策。野心勃勃的周廷儒并不满足于这些,再次勾结文体仁等人设计杀害了大将军袁崇焕。他的真正目的是除掉所有在他之上的人,最终目标是成为内阁记录。
可怜的周廷儒成为首辅没多久,自己提拔的文体仁就在身后倒戈,文体仁不顾旧情。他觉得自己羽翼丰满,就采取措施换掉他。于是,他抓住周廷儒的三件事,开始背叛周廷儒,暗中指使官员弹劾他。崇祯皇帝看到这些奏章大怒,要去责怪周廷儒。可怜的周廷儒也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文体仁身上,但他不知道文体仁是谁,就把他从首辅的位置上拖了下来,回到了家里。
文体仁在位时,朝政混乱,尚在掌握之中,但文体仁死后,朝政混乱。周廷儒出山,继续复职。
我们可以从他们担任记录的时间来判断。明末文体人八年第一画,周廷儒才两年就忍不住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文体仁的背信弃义是远远超过周廷儒的。
文体仁玩起了政治。从崇祯元年(1628)到崇祯十年的十年间,不少前朝大臣被文体仁排挤,内阁官员调任五十余人,但文体仁仍牢牢守住自己的位置。文体仁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有很多突出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懂得玩弄权术,巴结别人,欺负别人。
崇祯皇帝
刚刚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文体仁的地位不是很高,在朝中的名声也不是很大。再加上他之前曾恶意攻击过钱钱乙、袁崇焕、钱隆熙,所以在朝中几乎被孤立——文体仁,他却乘虚而入。文体仁早就揣摩出崇祯皇帝多疑、贪财、虚伪的性格。于是他告诉崇祯皇帝,他因为侍奉国王的建议而嫉妒群臣,从而成为孤儿。崇祯皇帝一看确实如此,于是对文体仁的信任加深了。
就任内阁首辅后,文体仁以“孤儿大臣”的身份出现,却暗中培养自己的亲信。他会毫不犹豫地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或者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人很多)。本来刘周宗是要由崇祯皇帝来开的,但是文体仁看出他的任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他收买了的老乡刘,并告诉崇祯皇帝,他的老乡是无能的。崇祯皇帝,当他看到刘的家乡说,认为这是真的,并解雇了他。被赶出北京的刘越来越生气。他上书痛斥文体仁欺软怕硬、阿谀奉承等诸多卑劣行径,指出崇祯皇帝不能用人。这使得骄傲的皇帝大怒,并直接利用刘的官职。
文体仁就是这样玩弄政治的,一步一步走上首辅的位置,然后把不同位置的大臣一个个逼走。文体仁担任首辅八年,毫无建树,却有些在国难之际求荣的恶名。
温体仁排挤了谁?文体仁本来就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他在万历中得进士后,一直是作者在朝廷的低级官职。然而,经过多年的仕途,文体仁学会了权术。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文体仁就千方百计诋毁排挤他人,以实现自己高人一等的梦想。
剧中的温体仁
文体仁排除在外的有几个人,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点。第一个是钱。崇祯皇帝刚刚登基,文体仁在朝中的表态并不大,急需发出声音让崇祯皇帝重视他,于是钱就成了他的牺牲品。文体仁借当年钱在浙江中考的旧案,指控他受贿、任人唯亲。崇祯皇帝听了文体仁的话,处置了钱,他也进入了崇祯的视线。
第二个是袁崇焕。文体仁为了自己对荣耀的渴望,毅然迎合皇太极的越轨,暗中奏崇祯说袁崇焕是汉奸。在城内谣言四起的情况下,多疑的崇祯皇帝认为袁崇焕有一颗“邪恶的心”,于是把长城给毁了。但朝中权臣钱隆熙等人深知袁崇焕的重要性,纷纷为其辩护。这恰好是文体仁自己的心结,一个个被污蔑为旧党,包庇战友。同样,崇祯皇帝也毫不犹豫地相信了。
钱隆熙等人离朝后,周廷儒和文体仁成为内阁重要人员。然而,相当贪婪的文体仁并不满足。最后,深得皇帝信任的文体仁逼走了周廷儒。而文体仁也成为了记录大臣,在明朝最后八年控制了朝廷官员,让摇摇欲坠的明朝更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