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1500字的论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它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也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 * *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非常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还取决于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有繁荣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
2017 10 6月18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表明,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的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给了人们知识的武器,成为推动人们有效现代化的智慧力量。智力和文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它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并往往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类智力的提高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会遭到破坏和走弯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也是人与人形成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要用科学的思维来指导,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事业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在《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安下心来搞建设。“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国家不安,人民遭受空前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一定要吸取。文化在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