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生前未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历史话题)

1社会趋势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这个时候地主阶级要求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各国出现了改革的潮流。当时孔子的学说主要是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如“不罚大夫,不礼庶人”,不符合时代潮流。孔子当时提出的主张,主要是恢复西周的礼制来实现天下之治,这是一种复古,通过模仿前王遗风来治理国家。这种复古是不会被当时前进的社会潮流所接受的。(因为如果前王的法律能保证天下的整顿,那么就不会有乱世。)

2世界大势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种大国小国都有危险。事实上,这是不可能遵守礼仪和仁。小国在战乱中苟延残喘,孔子的礼仪却要求他们“切肉不正,不吃”,不合场合的衣服就是“非礼”。同时要讲究各种礼仪,丧礼、冠礼要隆重,对诸侯国力都是负担,更别说生存了。

3时代背景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谁不时而变,谁就会被时代抛弃。秦国变法最为彻底,使其国力强大,最终统一天下。燕国几乎不改革,所以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孔子的儒家思想认为,先王的法律是不可改变的,谁想改变法律,都是对国王和祖先的不尊重。这样的想法肯定不会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

4实施中的困难

当时各大诸侯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忧外患,大到英雄采邑,小到国家危亡。他们都需要一条强大而清晰的道路来明确方向,并用具体的原则和政策来解决它。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只是阐述了仁政的必要性和好处,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推广儒家思想,缺乏必要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政策,导致对孔子思想的忽视。

毕竟儒家是盛世治国的理论,而不是乱世救国的理论。当盛世的人们衣食无忧时,儒家思想可以通过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但在乱世,当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生命担忧时,活着和遵守道德之间的选择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即使是春秋战国以后,在后世的乱世,尤其是需要用变法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的时候,儒家思想基本都会受到批判,这大概就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