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勇“如何听课让学生喜欢”的思考

学校不应该是一个考试工厂,而应该是一个寻求真理的地方,一个学生求知欲可以自然释放的地方,一个师生在轻松的状态下遇见真实自我的地方。来北京之前,由于每月的读写报告?《新教育》主编李玉龙和其他朋友对课程的看法,我长期以来一直试图推翻教师的课堂霸权。每次组织公开课,都是大家声讨课堂霸权的聚会,甚至大家对朋友都毫不留情。

所以,当北京市第十一学校拉开改革大幕,提出“课堂不是老师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的时候,我觉得我来对地方了。以前大部分时候考虑的是老师怎么讲舒服,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舒服。

2012,11年10月,我在国际金融博物馆练了一堂推翻老师霸权的课——应《瞭望历史》杂志的邀请,参加了一次历史嘉年华的公益活动,那天公开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一些历史学家面前上了一堂历史课,从而“收敛”了很多。因为是对话课,扮演“学生”的观众和学者发言机会多,质量高。忍不住露出老师的真面目,大赞他们。下面的同学都笑了。好玩!

课后客座点评人是历史老师袁腾飞和澳大利亚华裔作家谢丽尔。估计是看朋友的面子,袁腾飞说了几句好话,雪儿很专业的从贸易的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取证工作做得很扎实,很有教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好教育,决不能只在教育圈里瞎混,决不能只看教育方面的书。相反,你要尽可能多的与教育圈之外的人交往,尽可能多的读教育之外的书。一个基本事实是,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都不在教育圈。要听到受过教育的人解释白话,我们往往需要竖起耳朵,把手伸到教育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