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有哪些古今著名书法家或篆刻家与北京有关?
启功,又名袁波,满族,2002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启功先生出生于皇室家族。齐先生10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当年他家死了很多人,他家因为还债和办丧事破产了。齐先生和他寡居的母亲以及未婚的姑姑不得不过着艰苦的生活。
直到1924年,王先生12岁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的门生都非常同情他们“霜打女儿,照顾孤孙”的经历,使王先生得以转学到汇文学校的小学,并在1926年进入中学,但还没毕业就因经济困难从高中辍学。在此期间及之后,因为王先生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合适的职业,所以跟戴(隋志)先生学古典文学,跟贾希敏(二陆)先生、吴敬亭先生学中国画。其间,为了谋生,王先生曾在家庭图书馆教书。
1933,他曾祖父的学生傅增湘先生把他介绍给辅仁大学校长陈元先生。陈校长评价他“文笔俱佳”,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遇到了一位哺育和影响了他一生的老师。陈校长安排他在辅仁高中教语文,但不到两年,他就被一个主管中学的院长辞退,理由是“教中学没毕业”。1935,陈远老师安排他在辅仁大学美术系做助教。美术系的领导还是系主任。一年多后,他再次被以“学历不够”为由辞退。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时期。日伪统治下,物价飞涨,人民水深火热。为了生计,王先生不得不煞费苦心地教两个图书馆,业余时间专心读书,研究字画。此时他的画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名气,偶尔可以卖掉补贴家用。
陈远先生坚信启功先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不应该被埋没,这样他才能在1938秋季开学时回到辅仁大学担任中文系讲师,大一教普通汉语。这是陈远老师自己教的课程,不会再有人嫌弃他了。此后,他从未离开辅仁大学及其教育岗位。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先生升任辅仁大学副教授,先后讲授《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中国艺术史》、《历代诗文选》等课程。由于其渊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教学,他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得心应手,独树一帜,深受学生的喜爱。他被北京大学聘为兼职副教授,教授“艺术史”。
1949新中国成立后,王先生于1951952冬季至日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土改工作团,到湖南澧县工作。
1952期间,全国高校调整院系,辅仁大学与北师大合并,启功先生在北师大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当时中国画院正在筹建中。应先生的邀请,王先生参与了书院的筹建,并到南方进行了考察。当时文化部文物局举办考古培训班,培养考古和文物鉴定方面的专业人才。聘请王老师为该班老师,为学生讲授《中国书画史》及鉴赏知识。
同年加入九三学社,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支部委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并于65438至0956任CPPCC常委。
65438-0956年,启功先生晋升为教授,并以专家身份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观光团”,贯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科学研究和基础课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走访了上海、广州、厦门、南昌、福州、梅州等地的大学、中学、小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正当启功先生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树的时候,在1958年,他在中国画院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划为右派。右派关系转入师范大学后,他的教授职务被取消,北京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成员资格也被撤销,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的老师陈元老师给了他亲切的关怀,让他在逆境中坚持下来。右派不能上讲台,他就把业余时间投入学术研究,努力学习,写论文,努力做出学术贡献。1964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后被多次重印。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启功先生被打上了“准幽灵”的标签,不断受到审查,受到密集的学习和劳动,他的家也被查封。然而,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仍然利用运动的间歇和休息时间,反复推敲修改,酝酿出另一部学术著作《论诗歌的节奏》,文革后在付梓出版。
1971年,启功先生被借调到中华书局,接受《清史二十四史》稿的校对任务。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这是一项有数十位国内一流文史专家参与的伟大工程。那个时候,王先生还是一个脱帽的右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很高兴有机会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从1971到1980,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回到了北师大。
政策落实后,齐先生重新当选教授,然后进入论坛,就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他在1977恢复本科考试和1978恢复研究生考试后,积极投身于教学一线。不仅教本科带研究生,还主动承接夜大课程。我们和广大青年一起,珍惜这个迟来的春天。
198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办古典文献学硕士专业学位点,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点。王先生被聘为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不顾年老体弱,一直坚持工作到去世。2000年,与已故著名学者钟敬文共同创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民俗·经典·人物”研究基地。2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教授、编辑、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还有多达10的博士生还在读。
从1933进入辅仁高中,从1935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齐先生从事教育工作72年,高等教育工作70年。是辅仁、师大元老,中国资深教育家。齐老师有很多光荣的头衔,但他认为那些都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只有一个,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一直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他从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然后利用这些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和蔼可亲,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绩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时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因其在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在1998、1999、2001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职业道德之星”,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改革开放后,很多贫困生考上了北师大,生活相当艰难。齐先生得知此事后非常着急,决心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方便于1990年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活动,募集善款160余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他坚持要陈垣先生的“李云书店”里的“李云”,而不是以他自己的名义。设立“李云奖学基金”,旨在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和培养,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治学严谨、奖优罚劣的求学精神。这种气节不仅使北师大师生深受教育,在教育界也有广泛影响。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校庆时,齐先生受学校委托起草并亲笔书写校训“学为人师,为人师表”。这句格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师范教育的本质,具有精辟的教育理念。不仅深刻教育了北师大师生,也赢得了国家和兄弟院校的赞誉。这两句话是他作为教育家70多年的生动写照。
启功先生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他是一位集诗、书、画、文物鉴赏、学术研究于一体的享誉海内外的国学专家、学者、大师。
启功先生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从小受爷爷影响,热爱绘画。起初,贾希敏先生是作为一名教师学习绘画的。贾先生不仅画的是典型的文人画,而且对书画也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使齐先生在绘画和鉴赏两方面都很有修养。后来贾先生主动介绍齐先生认识了著名的“专家画家”吴敬亭先生。齐老师跟着吴老师学画,并没有完全被老师的成功所局限。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构图严谨,技法生动,色彩鲜艳,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和竹石,在传统文人画中很有意思。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他的作品在画坛留下了印记。他还画画卖钱贴补生活,使许多优秀作品流入社会,在50年代达到艺术高峰。专家评价他的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画内之境求画外之情,画境新颖,境界开阔,不矫揉造作,手法自然,耐人寻味”。近年来,在每年的字画拍卖会上都可以看到启功先生的早期画作,被粉丝高价收藏,可见其珍贵。但在“反右”运动中,他对这项事业的热情因为在画院被打成右派而受到严重挫伤。再加上他当时主张巩固自己的专业思想,所以不得不封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学春天的到来,齐先生重拾画笔,但鉴于头衔高,“书债”太多,画作不多,尤为可贵。在中南海、政协、中央文史馆、钓鱼台国宾馆等地,收藏齐先生的优秀书画作品。王先生还为国家访问和文化事业的国际交流画了许多作品。他经常幽默地说:“我这里是礼品制造公司。”他为第一个教师节画的大比例绿松石地图,成了北师大的镇校之宝。
启功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1,王先生当选为副主席,1984任主席,后为名誉主席。王先生在书法上的高度成就不仅来自于他的才华,也来自于他的勤奋。他研究了许多碑刻,特别是赵孟頫、董其昌、刘公权、欧阳询、智勇等。,并积累了深厚的功力,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最终独树一帜,成为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风对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紧密的结,苍劲飘逸的笔法,严谨的布局,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形成了家风,被人们奉为“启蒙”。书法圈对他的书法作品评价如下:“既是书法家的书,也是文人诗人的书。它优雅、古老,充满书卷气息;它意味深长,洒脱洒脱,让观者感到回味无穷,因为它是学与诗的结果。”人们常说“书如其人”,齐先生的书法和他的人品、学识一样,优美、洒脱、辉煌、浪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版本的气功书法集陆续出版。
启功先生对书法理论也有精辟独到的研究。他对大量著名碑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证,撰写了大量专业论文,为书法史和碑刻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书上诗一百首》一书,以一百首的形式系统总结了他几十年来学习书法的经验,在书法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既有文化交流的实用价值;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和具有欣赏价值的文字艺术。
启功先生对书法艺术本身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赵孟頫说,“书法是以用笔画为基础的,你也要在写字上下功夫。”。通过几十年的实践,他认为:“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用笔和写字是辩证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来看,应该是以结为基础的。”与赵所说的相反。再比如他认为临碑与临帖的关系是辩证的,临帖更能真实地保留原画的面貌,所以要多加临习;而贝林要“透过刀刃看笔尖”,才能得其真谛,并自称“半条命的老师,而不是刀子”经过多年的探索,他发现汉字的重心并不在传统米字格的中心,而是在离中心不远的四个角上。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符合所谓的“黄金比例”。这些具体的理论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表彰启功先生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文化部于2000年授予他兰亭终身成就奖。2002年颁发“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启功先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当代旧体诗人。童年时,他对诗歌感兴趣,背诵了很多作品。年轻时经常参加长辈主持的笔会,和老师朋友一起谈诗,打赏唱歌,打下了扎实的创作基础。从教后,他经常抒发对生活中的人、事、器物、山水、书画作品的感受,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1989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启功·余云》出版了。他在序言中说,“这些诗歌是多年来偶然留下的一些语言的记录”,是“一些友好声音的痕迹。”1994和1999年,第二本和第三本诗集《启功·余旭》和《启功·鱼雨》相继出版。此后,这三种诗被编入《丛手抄本诗集》和诗集。王先生的诗很好地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创作观:格律严谨工整,语言典雅丰富,意境深远含蓄,学术功力深厚扎实,深具古典;同时能坚持古人不流行的“我手写口”的原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贴近现实生活,使用当下的词汇,深具现代感。尤其是一些幽默诗,很好地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功先生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是他自己的诗写的,他的画都有自己的警句。诗、书、画陈列在同一个作品中,达到和谐统一,观其画,赏其书,诵其诗,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再次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古人把这类作品称为“三绝”,齐先生是当代“三绝”之冠。齐先生的诗作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专家评价他的诗歌“功力深厚,风格鲜明,完美地运用了古典诗歌的固有形式,并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新词、新典故、俚语和谚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为如何继承和创新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启功先生是一位眼光敏锐的文物鉴定家。张先生尝云:一生最勤奋、最显著的成就是文物鉴定,尤其对古代字画、碑刻,学问精深。早在少年时代,他就积累了大量的鉴定经验和知识。贾希敏老师经常带他去故宫博物院参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用展品为他讲解鉴定知识。王先生经常去琉璃厂等地的古玩字画店求教民间高手。他们看到王老师那么敏感好学,也愿意给他出谋划策,让他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1947先生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特聘院士,负责古物馆书画鉴定、文献档案审核、文献馆清代史料整理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文物局,负责对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进行收购和鉴定。每当有难题时,都会邀请王先生参加。从65438到0983,国家文物局聘请了一个由国内顶级专家组成的七人团队,对中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进行鉴定。王先生是七位专家之一。1985年被国家文物局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86年担任主席,期间有数万件书画文物从身边经过。除了书画,还鉴定出土文物和古籍。比如王安石的《楞严经要义》,龙舒的《宋代王文公集》等。近两年还参与了《师颂》《春华亭帖》的采集鉴定,震惊文物界。几十年来,启功先生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物界人士都称他为不可多得的国宝级人才。
在鉴定方面,他有很多闪光点:一是知识面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广泛的研究,熟悉书画相关的各种知识,可利用的资料较多。二是擅长文献考证,懂得掌握文献信息的方法。他一旦发现相关问题,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证,把艺术研究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第三,本人有多年的书画实践功底,深谙艺术规律和具体技法,深谙各派风格特点,达到“见得千剑而后知器”的境界。总之,他属于集学者和艺术家于一身的鉴定家。他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多方面调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比如他对唐代旧题《张旭草书古诗词帖》真实年代的考证;陆机《平复帖》全文的解读和考证就是最好的例证。
启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王先生从小就才华横溢,才华出众,记忆力惊人。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直到他老了,他还能准确地说出某样东西出自某本书的某一章。戴先生学识渊博,精通古典文学和传统小学。在他的教导下,齐老师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后来王先生师从陈垣先生,获得了考证的要领和“竭泽而渔”的严谨精神,走上了一条专业化、规范化的治学之路。陈校长还教导齐先生在学术研究中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齐先生从研究书画开始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前几篇学术论文如《急文研究》、《董其昌书画鬼画师考》等,都是在陈院长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王先生还广泛涉猎和研究了古典文学、文献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版本学和宗教学。在所有的研究中,齐先生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他能在扎实严谨的论证中处处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智慧,他能经常把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讲给别人听,把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讲给别人听。比如解释诗歌的韵脚就很繁琐,而王先生的“竹竿”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他学识渊博,可谓百家争鸣,无所不知。先生常以“杂货铺”自居,实则博览群书,能突破各门学科的界限,成为一个通识的学者。比如他晚年开设的《古籍整理基础》课程,就属于这种性质,而王先生戏称之为“猪跑学校”。
齐先生的主要著作有《20世纪50年代红楼梦札记》、《程颐本红楼梦注释》,是红学研究的必读之作。20世纪60年代的《古字体手稿》是一部集文字研究和书法研究于一体的重要文献学专著。20世纪60年代,《论诗歌节奏》一书,简单而复杂,是研究诗歌节奏的独特著作。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象系列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发人深省的问题。80年代《谈八股》对八股的特点、功过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2004年出版的《气功讲座实录》是学生的校订稿,但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文科和通识教育的学术特点。然而,枯竭多年的《启功丛手稿》是其学术成果,其中碑刻、艺术方面的考证文章更是一般学者望尘莫及的。王先生的知识真的很渊博。
启功先生也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他以杰出的才能、崇高的思想道德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各方的尊重和爱戴。
1980当选为“九三学社”常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任“九三”中央参议院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顾问。
1982恢复北京市政协委员职务,1986当选政协委员。后连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常委,并兼任CPPCC书画室主任。
1983年秋,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组织专家组支援西部地区文化建设。齐老师在70多岁的时候,仍然不厌其烦地报名,到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讲学,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献出了一片爱心。
1992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9任馆长。为文史馆的建设和文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任西陵印刷社社长。
王先生还担任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的顾问,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他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参政议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往返于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外友好合作。
王先生多次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韩国,举办书画展和学术交流,多次赴香港讲学,参与文物鉴定。应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品评古书画,并访问英法两国博物馆,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齐先生在艺术和学术上的高度成就与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王先生对国家和民族有一颗赤诚之心。他热爱祖国和人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公民,从小有宗教经历,又作为民主党派的重要负责人,他竭力维护民族团结,爱国爱教,投身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祖国统一大业。他坚决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热情讴歌香港、澳门回归。在CPPCC,他积极建言献策,在各种外交场合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宣传和介绍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祖国赢得荣誉。他还以一颗博爱和关注世界的心密切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每次遇到天灾,他都积极捐款。他真诚地祈祷人们安居乐业,然后真诚地祈祷世界和平。每当谈起国家和世界的贫穷与苦难、丑恶与暴力,他的同情与焦虑溢于言表,他的善良令人感动。
王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善良,真诚,重视友谊。他忠于妻子,孝顺母亲,尊敬老师。他能接受他们的爱,知道没有他们的爱,自己就一无所有;更爱他们,知道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他的书画成就和诗歌创作的感人力量都与此有关。谈起自己的成就,他总会直呼陈老校长的恩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帮助过他的人和他们的后代。他对朋友真诚,能对朋友敞开心扉,无论地位多高,都和朋友保持着纯洁无邪的友谊。他关心晚辈和学生,和蔼可亲,悉心教导。他经常说,他是在别人的关心和老师的建议下长大的。王老师的赤诚之心,深情之情,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他接触过的人。
王先生正直纯洁,品德高尚,为人正直,举止得体,对事业孜孜不倦,工作孜孜不倦。他严于律己,宽容有礼,平易近人。他从不摆架子,尊重每一个人,包括普通工人和大三学生。“直如箭,直如路,平如石,用心进取”是他做人的原则。“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纯”,这是他方砚上的题词。王先生以“坚净”二字作为他的学名,这个字也是他节操的生动写照。
王先生个性洒脱,心胸宽广。他从来不在乎个人利益,更不在乎钱,对外面的这些东西总是抱着一种“难得糊涂”的态度。乐观和豁达总能化解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即使在“反右”和“文革”中,人们也能积极向前看,从不抱怨。“受辱莫惊”、“何必总满腹牢骚”等诗句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他的心胸之宽广令人钦佩。他言语机智,反应敏捷,谈吐幽默,喜欢开玩笑,和他说话的人都觉得是一种享受,被他的人格魅力迷住了。
(转自: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