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长什么样?
1,汉武帝发起“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县和国家自由铸钱,导致货币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6543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州的铸币权,改为中央统一铸币。设置“上林三官”,即管仲(掌管铸钱)、区分铜(掌管原料)、等损(掌管制作模型),并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的高质量改变了货币混乱的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到西汉、辛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历时700多年。五铢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朝代的法定货币。由于五铁币重量适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造型的方形圆币也影响了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还是叫“泰铢”,这也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的混乱与细币的出现。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革古代制度,滥发货币。比如“大全50”就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投的一种大款。“春”是“钱”字的借词。王莽相信纬度理论。他夺取了刘姓之后,害怕“刘”字,这个字是由毛、金、道三个字组成的。因此,钱文忠用了“春天”这个词来代替“黄金”。一个“大全五十”的重量只有西汉五铢的两倍半,但应该是作为五十铢使用。意思是说,每发行一次大额货币,就会从人民手中夺走47铢半的财富,必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所以人民仍然使用5铢进行交易。正因如此,王莽在《重刑酷法》中规定,谁敢私藏五铢钱,就作为俘虏来戍守边境。从货币体系的混乱可以看出,王莽的统治不得人心,无疑会垮台。另外,还有一种大钞叫“刀连五千”,就是一个大钞就是五千铢。必须有人死,伪造这么大的硬币。为了防盗和铸私钱,除了刑法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硬币形状,即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硬币,由古刀币和圆形硬币结合而成。为了防止伪造和私铸,“大全五十”、“道平五千”等官方银行钱币“做工精致”,这种扭曲的风格也让后人几千年来唏嘘不已。
1,唐高祖首创“鲍文”和“年钱”
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强大朝代。据考证,唐高祖武德于621年铸造了“开元”币,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二铢命名的钱币制度,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铸造了系铜币。“开元”有创造和首创的含义,“鲍彤”是流通中的瑰宝。在重量单位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古代二十四铢的称量方法是一两。“开元鲍彤”开创了十进制。每枚重两铢,四枚为一便士,累计十便士重一两,即十便士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鲍彤在唐朝铸造了200多年,使得货币制度长期稳定。唐代以“文”为单位,以钱为重量单位的钱制度,延续了数千年,直至清代。另有传说,唐高祖《开元鲍彤》为初唐书法家欧阳渐所书,被誉为书法钱币。
安史之乱后,为了应付财政困难,赚大钱,唐肃宗称之为“干元重宝”。这是最早的叫“宝”的钱,一文宝就是前十文钱,引起贬值,物价飞涨,伪造严重,人民焦虑。唐末,唐武宗废佛,取大量佛铜铸“会昌开元”钱,缓解了持续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甘源”和“会昌”都是公历年。
五代十国是一个军阀割据纷争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货币混乱的时期,因为政权众多,货币多种多样。除了铜,还有锡、铁等。大额币要十到一百,甚至几千到一万。货币体系的混乱和复杂反映了分离主义战争造成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钱的方孔币从泰铢两种制度转变为年号,鲍文制度是货币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4)除了宋代到明代铜钱的去除,还产生了纸币和银本位制度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
1,宋代年钱、御书币、纸币
宋代铜币的显著特点是采用年号。据考证,年号起源于汉武帝,衔钱始于十六国时期四川成都李寿的《汉行钱》。最后一年的钱是袁世凯的“洪宪元年,当时是十铜子。”这笔钱随袁世凯一起崩溃,存在不到四个月。“年钱”铸有年号并标明铸造时间,在研究古钱币年代时一目了然,是钱币形态发展的进步。宋、明、清三个朝代的钱币是各朝代年币中最容易收藏的。
此外,历代书法的数量在宋代可见一斑。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铸造的元丰钱币有四种风格,即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其中苏东坡的隶书《钱文》,沉稳豪迈,被称为“东坡元丰”。在宋哲宗统治期间,司马光和苏东坡写了玉娟鲍彤,一对书法。使书币在宋代大行其道。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经常在钱文一展身手。据考证,皇帝书写“御用书法钱”的第一人是宋太宗·赵桓,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宋徽宗·赵霁。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带着儿子钦宗被游牧民族俘虏。但对秦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薄金身”铁画银钩,更是有独到之处。宋代书法钱币的流行与皇帝个人的推崇有关,尤其是带有年号的御用书法钱币的流行。钱文的风格在明代发生了变化。自明代中期以来,钱文一直由工匠制作,字体平淡,布局和结构无人问津,书法艺术无从谈起。
在宋朝,硬币与铜币和铁币并行铸造。因为青铜器比铜钱值钱,所以出现了毁钱铸器的现象,而铁钱的出现是因为铜钱稀少。另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货币发行量的扩大,宋代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关。北宋时期主要有交子,南宋时期有惠子和管子。交子和蕙子是当时票据、有价证券和有价证券的通称。币值是否稳定,已经成为经济金融形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不仅使用唐宋铸造的铜钱,还发行民族语言和汉语的铜钱。
2.元朝的货币体系以纸币为主。
元代铸造了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很突出的。元代的纸币叫纸币。不允许挪用原钞,严格限制纸币流通。但是到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靡、军费庞大、财政赤字弥补,政府只好通过滥发纸币来弥补,造成物价飞涨。再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被称为“谈变钞祸之根”,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密切相关。
3.明代纸币政策改为以白银为主,货币为辅的制度。
虽然发行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都是用它来盘剥掠夺百姓,导致纸币政策的崩溃。比如明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配套使用。但是大明的纸币没有固定的发行限额,没有储备,很快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所以明中叶叶嘉靖统治后,纸币已经无法通行,民间主要使用银、铜钱。比如明代的“半江”,用白银代替劳动,代替雇工的工资,代替富人积累财富。银量从元代开始铸造成一定标准的银锭,并从元代至元年将银锭命名为“元宝”,这就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与此同时,铜在民间很受欢迎,材料由青铜改为黄铜,铸造带有年号的鲍彤钱币。
4.清代铜币、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袭明朝制度,主要铸造小平币。咸丰是清代最复杂的铜币,钱文分为鲍彤、崇宝、元宝,面额不同,钱局不同。清代民间商业多使用白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以银锭为主要货币,要求出纳多收一两税。清朝每年夏秋两季征收田赋,粮须满银。由于中央政府不铸造统一流通的银币,民间使用的银可能不够银,各地银锭的形态、成色、扁平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纳税之前,银匠和银店将零散的银币铸造成足够的白银。一些银匠与官员勾结,借机严重剥夺人民的白银质量和重量,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末,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从明朝中叶开始,外商在对外贸易中用手中的银元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使得各种外国银元在中国大行其道。清道光年间,从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开始,用于赔偿的银元就是“洋钱”,当时中国还没有银元。库存洋币的短缺抵消了洋赔的剧增,迫使政府在清末开始自行铸造银元。我国最早的洋式银元机制是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杨龙”,因银元背面有龙纹而得名。同时还有一种机制铜币,也叫“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币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的以方孔、圆为主的银币和铜币体系的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种类复杂,有官钞和私钞。官钞由政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分为铜钱(可兑换方孔铜钱)、铜钱(可兑换铜钱)、银币(可兑换白银)、银币(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之初,有银行准备金和纸币券。
综上所述,从宋代到明清,纸币的产生和流通,白银货币地位的日益提高,明清时期银本位纸币制度的确立,清末机制货币制度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以上列举的是流通钱币的历史,钱币界还有很多非流通货币,比如镇压邪灵的赢钱,祈福避邪的墓钱,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纪念币。这些俗称“花钱”的钱币,在货币流通中微不足道,却能为民俗研究提供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