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茶的历史

王海欣/摄资料图

进入金秋十月,正是赏菊的好时节。“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原产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尔雅·曹氏》中记载“居治羌”,《礼记·月令》中记载“秋月满黄花”,菊花在历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菊花因其姿态优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休闲的需求之一。在古代,秋天的各种“赏菊”活动,无论是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是不可或缺的。菊花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好选择,而且可以食用和饮用。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早饮玉兰,晚见菊花。”唐代文学家袁捷在《居朴集》中说菊花是“药中良药,菜中好菜”,可见菊花在古代饮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种植菊花的目的之一就是入药。

菊花性寒味甘,主要作用之一是祛风清热。清代医宝记载:“菊花能散苦,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散肝经风热,又能清肝明目,故可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引起的眼睛红肿。”《温病论》中两次提到桑菊饮。上章风温第六记:“太阴多风,温煦,但咳嗽,体热不甚,微渴,以辛淡剂桑菊饮为主。”《秋燥录》第五五篇最后一章:“感燥咳嗽者,桑菊饮之。”在《神农本草经》中,菊花被列为上品,“用之得当,久服,益血、益智、抗衰老、延年益寿”。《本草纲目》也指出了菊花更多的养生价值,称之为“菊花”。以前说可以去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能益金利水,即益肺肾。“菊花在饮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保健价值是抗衰老、明目,正应了那句俗话:“常喝菊花茶,眼睛不老”。"

菊花的养生治病功效不仅直接体现在医学上,还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日常饮食中。明代卜祥普《群芳谱》中提到:“甘菊,真菊,名菊,茶菊。种植也是幼苗,人们可以为它提供蔬菜。”在古籍中,菊花的吃法有很多种。如南宋林鸿在《山居清供》中写道,“紫英居”意为“春日洗苗叶,微油煎,姜盐煮之,可提神明目”;“黄金大米”是“紫茎黄菊,用20味药汤加少许应变熬制而成。小米饭略煮时,可明目增龄”;“苗剧煎”的意思是“采汤淼蝙蝠,将山药粉与甘草水混合,用油煎,清凉有楚碗之风”。清代朱彝尊也曾记下菊花糕的吃法,说“洋甘菊要去蒂,捣碎榨汁,拌糖,印饼。丽日美变成浆糊,但会持续很久。”

菊花晚开晚落,俗称最老的花,“故益于人”,这也使其成为古代文化“诗、酒、茶”中的主角

古人用菊花酿酒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有爬山、野炊、戴山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酿制菊花酒:“菊花熟,采叶,酿杂粟,故明年九月九日熟,谓之菊花酒。”孟浩然《路过旧村》中的那句“等到山居假期,菊花时间我再来”也是众所周知的。借菊花酒体验抛弃世俗心境的陶渊明甚至写道“秋菊好色,方显其美。”菊花酒在心中,心更美,避俗之情更深。虽然我一个人,但杯具已尽,壶具自倾...我以东轩为荣,谈此生。“古代文人常以菊花为茶,菊花茶清香透彻,舒爽爽口,正如古诗所说:“九月,山中禅院,东里菊花黄。俗人满酒,谁能助茶。”陆游曾经感叹,“等我吃饱了,我就炒茉莉花和洋甘菊。"

古人种菊花,赏菊花,吃菊花,喝菊花,赞菊花。菊花文化不仅仅是在人们的庭院或厨房的炊烟中看到,也不知不觉成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赞美菊花的品格,隐喻自己的情怀,就像那句“盖房子是在一个人的环境里,没有车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稹的《菊花》,直接以“花中不宠菊,此花更无花”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

菊花还会被古人用来形容和表达彼此珍惜、相聚等感情。如唐代独孤集《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说:“是菊花开天,乘势而进,秋高气爽。”魏的《九天》写道:“第一,对吴郡来说,我不觉得菊花开了。我开始思考我的家乡,我喜欢所有的客人。”王维《寄崔兴宗》云:“方同菊节,待洛阳。”白居易《饮酒与梦》云:“不如等黄鞠家相识,* * *君子醉,成陶然。”颜的《死黄鞠》感叹:“之伤,开则聚,散则散。在我想起花之前,* * *说我深深的愿意。”

东晋陈箓的《菊花赋》盛赞菊花为“鹤草之奇功,涉变而不伤。超寒松柏比芝英香。”南朝卞的《菊赋》也盛赞菊花“做操于重庆而不苦,表雅于同处。伤的是落花,伤的是甲子会的精神。大力振动促绿,含凝吐英。”

饮用、食用、养生菊花,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实用价值。中秋、国庆将至,不妨听听秋枫,赏赏月,喝喝菊花酒。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薛瑞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