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村的历史渊源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没有红军,就没有洪光村;没有红军,就没有撒拉族的幸福生活……”这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洪光村人们的普遍说法。洪光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红军修建的一座清真寺和一群人的努力,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修建的清真寺

洪光清真寺是红军在中国修建的唯一一座清真寺。据了解,在1939至1946期间,军阀马步芳带着400多名被俘的红西路军士兵当苦力,押送到循化县洪光村,让他们在黄河南岸砍树、开荒、修路、盖房子。其中,洪光清真寺由红军设计、采购和建造。

“红军建庙时,用烧砖的方法,在瓦片上刻下红色五星标志、镰刀、斧头、工字钢、领章等图案。”全国人大代表、创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洪光村党支部书记马益思夫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他也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讲述了红军的故事。“没有红军西路军,就没有洪光村。是红军开启了洪光村的历史。”关于洪光村的历史,红军西路军战士修建的洪光清真寺,红军西路军小学、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马益思现场一一讲解,总是饱含深情。

马益思夫说,红军虽然在建庙时被敌人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革命必胜,他们以各种方式与敌人英勇作战。烧砖瓦时,他们巧妙地将象征革命的图案刻在瓦片上,至今仍在清真寺大殿的屋顶上熠熠生辉。

1998 65438+2月,省政府将该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学习和传承红军西路军先辈们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等高尚品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近年来,许多单位和部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循化县察汗都寺乡洪光村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西路红军纪念馆

西路红军纪念馆坐北朝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面积2030平方米。1987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出资兴建,院内种了十余棵柏树,郁郁葱葱。

纪念馆大门为简易混凝土结构,瓦面门楼,两扇铁栅栏门,大门额头镶嵌着“西路红军纪念馆”的青铜题词。进了大门,十米开外就是西路红军纪念碑,贴着水泥。它由四面加盖的圆形基座、方形碑体和塔尖上的铁红星组成,高十余米。纪念碑正面镌刻“红军精神照亮千年”,东刻“魂系昆仑山”,北刻“红军精神,如英雄业绩黄河永积石”,东刻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刻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面是一座高2.3米的简易西路军失散人员纪念碑。正面有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战败被俘的碑文。在赞布胡地区战俘营监管期间,遭受开垦、伐木、筑路、建房等苦役,遭受非人待遇,与敌作战,不屈不挠。

纪念馆后面是三个简单混凝土结构的展厅。房间正面是24位红军战士晚年在循化生活的照片。从外貌到气质,他们已经完全变成撒拉族老人了。在黑暗的时代,他们被善良的撒拉族人接受,结婚并得到认可,活了下来。这些人相继死去。左边是当时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对摇椅和一张单人桌,摇椅背面刻着一颗五角星。右边是党旗和党的誓词,上面有前国家李先念题词“红军指战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许题词“牺牲烈士的指战员精神永载史册”。

为了铭记红军与撒拉族人民的深情,2013年,洪光村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工程,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村。不仅对当时红军修建的22户农民土墙采取了保护措施,而且在修建村门、综合活动室、农民大门的过程中,将五星、党徽等红色文化图案和具有撒拉族民族特色的木雕花草融入大门和墙体,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洪光村党员群众在乡党委的领导下,自发组织集资,申请专项资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他们先后建立了红色文化长廊、五星广场、大型军民雕塑、红军博物馆、红色集镇,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红色党性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如今,洪光村已被确定为海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光清真寺被确定为中国宗教界爱国主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