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的历史演变
基希讷乌建于1436年,当时是摩尔多瓦公国的一个修道院城镇。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1812年割让给俄罗斯。19世纪初,这座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7000人口的小村庄。割让给俄罗斯后,成为俄罗斯治下的比萨拉比亚首都,人口稳步增长,从1862年的92000人发展到125787年的1900人。
在1877年至1878年的土俄战争中,基希讷乌一度被俄军视为入侵土耳其的主要基地,战略地位重要。19世纪,由于俄罗斯和波兰的反犹情绪越来越激烈,许多犹太人陆续移居基希讷乌,导致1900人口普查时人口高达43%。
与俄罗斯许多地区一样,基希讷乌在1903年4月6日至4月7日,以及10年6月19日至10年6月20日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大屠杀事件,史称“大屠杀”。至少有47个犹太人和65,438+09个犹太人死于这两次反犹骚乱,导致大量居住在东欧的犹太人第二年迁移到西欧或美国。
1917俄国革命后,摩尔多瓦趁机脱离俄国人的控制,于当年2月2日19438宣布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但几天后被罗马尼亚军队入侵,于1965438年3月27日被罗马尼亚吞并,直至1940年。二战期间,夹在众多列强之间的摩尔多瓦成为战场。1941年6月22日,基希讷乌遭到空袭,被当时属于轴心国的罗马尼亚占领,但在1944年8月24日,被从东面进攻的苏联占领。基希讷乌在战后成为新成立的莫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苏联统治时期,基希讷乌的人口增长很快,从1944年的25000人左右增长到1950年的134000人,因为中央政府鼓励苏联各地的人移居到像莫达维亚这样新占领的地区。1991年,苏联解体,摩尔多瓦成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基希讷乌自然成为新国家的首都。